城內大街小巷十分熱鬧。成都外城郭近方形,城正中有城中城,又稱套城。益州州治所在套城東,稱為太城,包括益州刺史府等。太城其形如龜,非方非圓,東西狹而南北長。
蜀郡郡治所和成都縣府治所在套城西,又稱為少城,包括蜀郡太守府、成都縣縣令府等。少城與太城緊靠,規模小于太城,并以大城西墉為東垣,即中間同用一墻。
成都外城墻內,東北為衛隊兵營和大校場,西南、西北、東南也有各有一個守城兵營。
城西北為州郡官糧糧倉,有專用分水道從城西水道通達糧倉。城南有東西向水道穿城而過,水道與南城墻間為庶民區。水道以北其它區為士人住區。
太城和少城各九個門,共十八個門。
少城城南正門為宣明門,偏西南,宣明門門樓即著名的張儀樓。少城城南另有兩個側門,東南叫陽城門,西南叫市橋門,門外正對市橋。
太城北門有咸陽門,南門有江橋門。
郫水之上有長昇橋、永平橋、沖橋;檢水之上有江橋、市橋、夷里橋、南渡橋萬里橋。此七橋傳為李冰所造,上應七星,故七橋也稱七星橋,后橋又有增設。
成都外城郭正南門為直南門,有翁城,門外道通江橋,去廣都縣。東側有南東門,通夷里橋。
夷里橋東側為南渡橋,南渡橋附近為沙頭津渡口碼頭。南西門為石牛門,門外道通市橋,去江原縣和臨邛縣,內通少城的市橋門。
正西門為直西門,通沖橋,去郫縣。西南門為軍隊出入門,通市橋。
東面為東北門和東南門,東南門通東門橋、貨物集散區、鬧市區、南渡橋、沙頭津。東北門為城中軍隊和去出入門。
北面為東北門和西北門,分別對應長昇橋、永平橋。長昇橋通廣漢郡新都縣,永平橋通郫縣。
城遠出四大道,通衢,衢者四通八達也。
夷里橋亦曰笮橋,笮者竹索也,古蜀國有笮都夷。
夷里橋南岸大道東邊有益州文學苑,女墻環繞。文學苑里書聲朗朗,有數百諸生和講學,相當于益州官辦太學,益州人才濟濟,每年向朝廷和益州輸送眾多學者型官吏,響譽大漢。
夷里橋南岸大道西邊有西城,古蜀國的錦官城也,城內織造的絲錦專供古蜀國王室,現已成私家絲綢和蜀錦織造區,城內外到處都是作坊和店鋪。
錦工織錦濯錦布于流經成都這段檢水中則鮮明,濯它水段中則不佳。故這一地帶命曰“錦里”也,流經成都這段檢水又稱錦水、錦江。
錦官城西邊又有車官城,為古蜀國駐軍兵營,現其城內東西南北皆有軍營、糧倉、壘,為益州屯兵大本營。車官城駐軍與成都城中駐軍形成掎角之勢。
城北十里有曬壬橋,又稱升仙橋,有送客觀和古蜀國國王女兒的王女墓王女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