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鮮卑入侵涼州的次數遠少于幽州和并州,加上田晏、夏育、臧旻那年的大敗,原駐扎涼州的部分漢軍抽調一批補充到并州,胡軫、李傕、郭汜、張濟、楊定五人就這樣從涼州漢軍并入并州漢軍,加上董越的介紹,都成了并州主力精銳,駐晉陽機動。
胡軫、李傕、郭汜、張濟、楊定五人均為隊長,歸屬并州漢軍。李利已任伍長。
往年底,鮮卑都要犯境,本年快到年底了,尚無動靜,或許本年漠北水草豐滿。故并州漢軍比較輕閑。
韓遂問董越“一事不明想請教。”董越道“請講。”韓遂道“張奐將軍當年任兼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的護匈奴中郎將,為何只有十五萬漢軍可調動,當年聽汝說作戰時,調動冀州漢軍才平定鮮卑、南匈奴和烏桓的叛亂。”
董越笑道“當年是特別情況,不過在幽、并、涼三州前線的確始終保持十五萬左右的漢軍。冀州漢軍一般不歸前方將領管,只有特別危險時才臨時假節調往前線。
前兩次大疫后,人口減少,國庫空虛,漢軍也相應縮編,估計只剩下四十三萬多。
黃河以北包括涼州、司隸在內六個州的的漢軍維持不變,約有二十六萬多。除幽、并、涼州前線保持十五萬兵力外,司隸、冀州等約十一萬多,包括涼州的漢陽、隴西、武都,并州的上黨這四郡歸朝廷直轄,以及隴西的義從軍,前線將領不能隨意調動。黃河以南的豫、荊、兗、徐、青、益、揚、并州州的漢軍總數可能只有十七萬多。
幽、并、涼三州前線的十五萬漢軍包括義從軍,但不含南匈奴軍,動用南匈奴軍要朝廷特批。”
韓遂計算一下后,點頭道“爾等各家應對征調有耳聞,按此算,加上南匈奴軍,朝廷稅賦除支付官吏薪資外只能支撐最多三十萬軍的開銷,而十五萬前線漢軍的費用全靠征調。故只有消除鮮卑,朝廷財力才能緩和。”眾人點頭認可這個判斷。
韓遂又問“現任幽、并州前線將領能力如何爾等必為董使君董卓的精銳機動軍,共有多少人。”
胡軫道“宗員任護烏桓校尉駐幽州上谷郡寧縣,張修任護匈奴中郎將駐西河郡美稷ji縣,郭騫qin度遼將軍駐五原郡曼柏縣。
吾辦差去見過宗員,宗員乃荊州南陽安眾人。
烏桓人,又稱烏丸人,烏桓和鮮卑均為古東胡族中的一支。大部分居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塞外,少部分內附大漢。
護烏桓校尉擁節監領之以及護內附烏桓,秩比二千石,對外境外烏桓進行防御,同時處理對幽州代郡塞外鮮卑的外交和防御事務。
幽州上谷郡寧縣護烏桓校尉大營有二千精銳漢軍。幽州漁陽郡有漁陽都尉營,駐有一千精銳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