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聯軍探部信報又到
三月五日公元190年4月27日,帝車駕入長安。從洛陽到長安,沿途整整走了十九天。沿途庶民更相蹈藉,饑餓寇掠,積尸盈路,慘不忍睹。
帝暫居京兆府舍,后乃稍修理長安宮室而居之。
五月,聯軍探部傳來新的信報
一是,董卓并未隨帝至長安,仍坐鎮洛陽畢圭苑,遣將鎮守洛陽周邊。
尚書令陳紀辭職,董卓以司徒王允兼任尚書令,大小朝政事皆委于王允。
王允有大臣之度,天子及朝中皆倚重之。王允屈意奉承董卓,董卓亦信任王允。
董卓得知袁紹起兵,于三月十八日公元190年5月10日,在長安把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兄長太仆袁基以及袁氏宗族五十余口全部滅族。
袁基本年剛接任王允出任太仆。袁基死后,議郎趙岐接替袁基出任太仆。
袁家四世三公,豪杰大多歸附袁紹,因彼一家遭難而受感動,人人想著為彼復仇,州郡蜂擁而起的部軍,幾乎都打著袁氏的旗號。
二是,夏四月,以幽州牧劉虞為太傅,道路壅塞,信命竟不得通。
三是,陳王劉寵率豫州陳國之軍從都亭退軍,屯駐陳國陽夏縣,自稱輔漢大將軍。提拔從洛陽來的尚書郎揚州會稽郡烏傷縣人駱俊為陳國的國相,接替剛去世的國相許玚。
劉寵善射,十發十中。陳國即安定又富有,而天下已發生饑荒,鄰郡的庶民紛紛前往投靠,駱俊俱接納安置。據傳,陳國已擁有的部眾達到十余萬人。
四是,皇甫嵩歸順董卓后,皇甫嵩部下校尉段煨、魏粲、王頎、沮俊、姜宣、王瑰等部被董卓收編。
段煨任中郎將,魏粲調任步兵校尉,沮俊調任長水校尉,姜宣調任屯騎校尉。
王瑰改任越騎校尉,已被王匡所害。王頎領皇帝侍衛隊,又接替王瑰出任越騎校尉。
此外,北軍五營的射聲校尉為荀棐fi。荀棐乃荀爽次子。
五是董卓得到皇甫嵩、蓋勛等人的人馬后實力大增。將原來收縮在洛陽的兵力向周邊擴展開。
十月,使中郎將牛輔率主力渡過黃河進入司隸河東郡,將河東白波軍從黃河北岸的大陽縣一帶逼退到聞喜縣以北。
牛輔軍駐扎在河東郡聞喜縣以南的安邑縣,抵御白波軍。
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跟隨牛輔駐扎在安邑。
上年董卓入京,提拔太尉屬吏賈詡為太尉掾,又遷平津都尉,又升任討虜校尉,在牛輔軍中輔軍。
司徒王允侄綿竹侯王宏任河東太守,駐安邑縣。綿竹縣現為益州牧劉焉牧府治所。
校尉扈育為上郡太守。
使東中郎將董越屯司隸弘農郡黽池縣、新安縣、宜陽縣、陸渾縣、盧氏縣,鎮守弘農郡東部,做為洛陽及函谷關以西第一道防線。
中郎將段煨屯司隸弘農郡華陰縣,鎮守弘農郡西部,做為洛陽及函谷關以西第二道防線。
弘農太守王宏,乃司徒王允同族,屯司隸弘農郡弘農縣,鎮守弘農郡中部。此王宏與王允侄王宏不是同一人。
校尉王方屯司隸京兆尹鄭縣,鎮守長安東部,做為洛陽及函谷關以西第三道防線。
左馮翊太守登道屯司隸左馮翊郡高陵縣,校尉王承屯司隸左馮翊郡池陽縣和黃白城,校尉樊稠屯左馮翊萬年縣,三人所部鎮守長安北部。
校尉朱璽駐扎司隸右扶風郡鄠縣,校尉楊定駐扎司隸京兆尹藍田縣、上雒縣、陜縣、武關一帶,二人所部鎮守長安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