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聯軍探部又送來有關公孫瓚方面的信報
公孫瓚立志掃滅烏桓,而幽州刺史劉虞欲以恩信招降,于是二人開始不和。
公孫瓚收到袁紹邀請夾擊韓馥,率步騎二萬人,進入冀州勃海郡。
從弟公孫越隨孫堅出征戰死于陽城下,公孫瓚遷怒于袁紹,袁紹得冀州,公孫瓚要其分地,袁紹不答應。
公孫瓚于是不撤兵,帶兵占領整個勃海郡,推進到冀州勃海郡與青州平原郡交界的磐河附近,準備報復袁紹。有從磐河、清河向西南,直擊袁紹所在的魏郡鄴城的動向。
十一月,青州黃巾軍張饒等部從濟南國和樂安國出兵三十萬進攻兗州泰山郡,泰山太守應劭擊破之,斬首數千級,獲老弱人口萬余人,輜重車二千輛。
但青州黃巾軍在退出泰山郡前,與部分趕到的徐州黃巾軍匯合,人數達三十二萬。
二路合流黃巾軍穿過青州濟南國、平原郡,渡過黃河,進入冀州勃海郡。欲占南皮城后向魏郡移動,與黑山軍匯合。
袁紹剛接手冀州,尚在鄴城整軍,對公孫瓚和黃巾軍非常驚恐,加上黃巾軍已到達勃海郡南端的重合縣,正向東光縣挺進,直逼南皮城,于是干脆把勃海太守官印交給了公孫瓚從弟公孫范,派彼到南皮城上任,想以此與公孫瓚結盟。
公孫范到任后立刻背叛袁紹,以勃海兵力協助公孫瓚軍。
公孫瓚軍在勃海郡東光縣南與黃巾軍遭遇,大破之,斬首三萬余級。黃巾軍棄其輜重車數萬輛,奔走渡丹水。
公孫瓚待黃巾軍一半渡河時出擊,又一次大破黃巾軍,黃巾死約二萬,流血丹水。
公孫瓚俘得七萬余口,車甲財物不計其數,威名大震。長安朝廷拜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青州黃巾軍張饒率余部二十萬退過黃河,經平原郡,回到濟南國和樂安國老巢,又向北海國進軍,攻破北海國劇縣,北海國國相孔融退保朱虛縣。
而公孫瓚從黃巾軍俘獲人口中分離婦幼老者后得三萬多兵馬,以五萬強盛兵力沿清水進軍到巨鹿郡廣宗縣界橋。
一直躲在冀州中山國安國縣韓家塢堡里的韓遂從弟韓猛、韓家冀州貿易與事務總管韓覽、副總管王蘇,帶五百家丁已投靠袁紹,遷往鄴城,暫在袁紹籌糧官署任屬吏。
韓遂看完信報感嘆。袁氏家族袁術、袁紹一南一北,如日中天,劉氏天下終歸何人,亦難料矣。
從弟韓猛看好袁紹,選擇投奔袁紹的時機雖有冒險,然頗佳。不過,公孫瓚與袁紹在冀州必有一次決戰。
朝廷在曹操剛卸任袁紹表任的代理奮武將軍轉任東郡太守后,再將奮武將軍印授給公孫瓚,說明董卓仍不想得罪袁紹。
劉虞的牧府治所廣陽郡薊縣恰是公孫瓚薊侯的食邑,可見董卓陰險,久后劉虞、公孫瓚二人必起紛爭。
同樣陰險的是袁術,把陽城縣給孫堅做豫州刺史治所。劉焉是陽城侯,陽城恰是劉焉的食邑。此乃斷絕孫堅投劉焉之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