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探部傳來信報,本年三月,冀州發生界橋之戰
傳言袁紹派使者去見陳留太守張邈,商議機密時,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
拱讓冀州刺史的韓馥當時在座,以為二人是在算計自己,于是起身走進廁所,竟用刮削簡牘的書刀自殺了。
袁紹將韓馥的奮威將軍印授帶回鄴城,授給冀州巨鹿郡廣平縣人沮授,使其監護諸將,對沮授和子沮鵠寵遇甚厚。
公孫瓚上疏列舉袁紹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等十大罪狀
罪一何進輔政,身為司隸校尉的袁紹,不能舉直措枉,而專為邪媚,招來董卓、丁原等不軌之人,疑誤社稷
罪二帝為董卓人質,袁紹不能開設權謀,以救帝和父,只顧自身逃亡
罪三袁紹為勃海太守,討董卓前不告訴父兄,導致叔父太傅袁隗和兄長太仆袁基等全家被殺,不仁不孝也
罪四袁紹興兵討董卓歷時二年,耗資糧,不急戰,刮百姓,士人只留下痛怨和嘆息
罪五竊取冀州,私刻金玉印璽,文稱詔書
罪六寵信占星者崔巨業,整日與其共飲,出兵攻城聽占星者,不該是大臣所為
罪七信用饞言,用酷刑加害降服張楊的有功之人及共同起兵反董卓的故京兆虎牙都尉劉勛
罪八袁紹貪婪,故上谷太守高焉和故甘陵相姚貢不交足錢而被殺害
罪九袁紹母親為婢,地位實為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茍進之志,無虛退之心
罪十前領豫州刺史孫堅,驅走董卓,埽除陵廟,忠勤王室,其功莫大。袁紹紹遣小將盜居其豫州刺史位,占陽城,斷絕孫堅糧道,孫堅軍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誅。
冀州諸城官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歸順公孫瓚。
公孫瓚任命親信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并配置了郡守縣令。
三月,袁紹只好從鄴城出兵親征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對陣。
公孫瓚中軍放步兵三萬余人,列方陣。
中軍方陣前列精銳白馬義從騎兵左校部和右校部各二千騎,左右兩翼軍各五千余輕騎,后軍三千人守界橋,界橋對岸大本營留守三千兵。
全軍合計約五萬人,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袁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一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于后。
公孫瓚見麴義兵少,便放出騎兵沖鋒,欲凌虐蹈踏之。
麴義八百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在身后如雷聲發射過,所中必倒。臨陣斬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首及千余騎。
公孫瓚軍敗績,步騎四散奔走,并未退回界橋對岸的大營。
麴義追至界橋公孫瓚后軍殿兵還戰橋上,麴義又一次破之,沖入公孫瓚大營,拔其主帥大帳前的牙門旗,營中余眾皆四散出逃。
袁紹軍主力向北追擊到漳水。
袁紹破公孫瓚,乃引軍從漳水南還,到達安平國經縣西北漳水河的薄落津。
正與賓客諸將共聚慶宴會,突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軍于毒共覆鄴城,殺魏郡太守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