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湔堰下至犍為有白華津、皂里津、江首津、沙頭津東州頭、江南津。入犍為郡有漢安橋、玉津、東沮津。共一橋七津。津者渡口也。沙頭津、江南津分給劉焉。漢安橋、玉津、東沮津在犍為郡境內,已屬劉焉。湔堰、白華津、皂里津、江首津歸高聯。
其四,蜀郡北部三道二縣以占據者為歸屬。
其五,蜀郡各望族所產絲綢和蜀錦的貿易,一半分給劉焉,走老西域貿易通道另一半走蜀郡屬國的南通道。雙方應維持原價,不得私自降價。
其六,都江堰、湔堰等的維護仍由高聯的官吏負責。雙方自由使用水道,不得破壞。
達成合約后,高聯部將姚靜帶兵退出繁縣和郫縣,在廣都縣接防柳波。蜀郡屬國都尉王子雅按合約放棄臨邛縣,高聯部將柳波帶所部重占臨邛縣。
成都守軍張任帶所部撤出成都去增援蜀郡北部。
韓遂看完哈哈大笑起來,覺得劉焉和高聯這兩位很有趣,簽署這個奇特的合約。
真要滅掉高聯,估計各方要再死傷一、二萬人,誰都承受不起。恐怕李傕、郭汜會趁虛而入主益州了。
不過,這場征戰終于結束了,劉焉得到一半的貿易權也是不弱的結果。劉焉對西域的貿易只能走聯軍的地盤通過,必然要交給韓家轉運。
對于韓家,如若劉焉完全擊敗高聯,獨霸益州,必然成為另一個高聯,仍將所有貿易走南路去西域,絕不會委托韓家轉運。
高聯已獨壟經營蜀郡絲綢和蜀錦八年,此番削減一半貿易,失去蜀郡北部三道二縣和繁縣、郫縣東北半城及成都東北半城,僅剩下廣都、江源、臨邛三縣和郫縣西南半城、成都西南半城,實力、兵力和財力都削減了一半。
記得姚虎說過,益州蜀錦年產約二十萬匹,當年韓家年采購二萬匹,約占一成。整個大漢戰亂前年產絲綢約一百萬匹,韓家年采購八萬匹,接近一成。
現今戰事不斷,人口減少,蜀郡的絲綢和蜀錦產量或有下降。如若韓家掌握五萬匹蜀錦和十萬匹蜀絲綢,當下蜀錦西域價格已比亂世前高五成,其貿易額十分可觀。
按許諾,綿虒道已攻克,韓遂獎勵先鋒官廣漢屬國都尉高頤二百斤西域金幣。
向荊州南陽郡豐鄉城孫威部輸送兵力的計劃一直未走通,韓遂提出請高頤協助。
高頤答應把韓家軍兵接進廣漢屬國,扮成廣漢屬國的商隊,派兵護送,試試走廣漢屬國,通過武都郡與廣漢郡邊境,然后穿越漢中去豐鄉城。
每送一名兵,高頤收二斤西域金幣。雖然有些價高,加強孫威的兵力對于將來攻取長安和武關十分重要,于是,韓遂答應了。
高頤領所部滿編二千人高高興興地返回廣漢屬國。
劉焉派人來接射登和韓遂進成都。因不許部兵進成都,射登只選了十名精干部曲扮成官吏,其余一百九十人移交給韓支。
韓遂本打算帶弘平、參軍李曜、臧福、韓里和十二名引弓門客進成都。
尉遲延嘉手臂受傷本該留在綿虒道縣城養傷,堅持要去成都游玩。韓遂只好帶上。
田樂、麴演也要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