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原有子部落是利那部、吐賴部、勃寒部、匹蘭部、越質部、豆留部豆留奇部、叱豆渾部、大兜國部、悅大堅部、仆渾部。
八個新收編的子部落分別是密貴部蔤部、裕茍部、提倫部、沒奕于部、東胡金氏部落、羌句豈部、輸報部、鄧若部。
蒲頭將置鞬部和王皓部置于后套平原中部和東部鹿結部置于北部仆渾部帶新來的八部居南部原有的利那部等九部早已越過黃河進入無人居的朔方郡。
上年草原大旱因有足夠的草料儲備而度過,但本年持續的大旱,越冬草料不足。
好在王皓近些年陸續帶領子部落二萬口在后套平原開墾前漢朝留下的四十萬畝荒地中的一半土地。
這里舊水渠縱橫,修復后用于導水,種植粟米。補充了整個部落十萬人口的口糧。
雖然與往年比,本年及上年收成減半,加上庫存,仍能挺到下年秋收。
但漠北及并州五原郡、云中郡、雁門郡,以及幽州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幼北平郡、遼西郡等區域的鮮卑各部落非常不容樂觀,雖然挺過上年,但人畜已開始出現餓死現象。
天下大亂前,漠北鮮卑部落一到冬季就南下搶掠,補充給養,淘除弱兵。天下大亂后,漢望族紛紛南遷,撤離并州邊郡。
鮮卑騎兵要南下搶劫,需深入到太原、河東、河內等郡,而當下各郡漢望族和部落都自建塢堡自守,鮮卑騎兵不悉步戰和攻城,很難攻克每個高大的塢堡。
鮮卑總首領檀石槐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死,次子和連繼位。次年,和連征廉縣戰死,和連兄子魁頭繼立。
數年后,騫曼長大,與魁頭爭王位,部眾離散,魁頭和騫曼戰死,魁頭弟步度根代立。
鮮卑早年自西到東的十二個大部落,幾經變故,現分布于各郡、侯國北部
西部西域落羅部落、西域宴荔游部落、河西鮮卑日律部落、河西鮮卑契翰部落契汗、唾契汗、河西鮮卑乙弗部落、河西鮮卑拓跋氏索頭部落、后套鮮卑置鞬蒲頭部落
中部代郡鮮卑王廷步度根部落、漁陽鮮卑闕居部落、右北平郡鮮卑柯最部落
東部遼西鮮卑槐頭部落、遼西鮮卑素利部落、遼東屬國鮮卑慕容部落、遼東鮮卑闕機部落、玄菟鮮卑彌加部落。
慕容部落與公孫度聯盟,從上谷郡北遷入遼東屬國,以昌梨縣為單于庭。成為公孫度勢力與幽州其它勢力隔開的屏障。
百木部落是從日律部落分離出的獨立部落,日律派人挑動部落內斗,百木被殺,百木部落由百木手下兩位將領分裂為契翰部落契汗、唾契汗和乙弗部落。
鮮卑總首領步度根王廷彈汗山位于代郡塞外以北,直轄多個子部落,分布在上谷郡、代郡、雁門郡、云中郡、五原郡塞外以北。
步度根直轄部落中,佑仁部落乞伏等在朔方郡河套北、陰山南。佑仁部落有四個子部落,乞伏、斯引、出連、叱盧。
叱盧部落乃漠北以北的高車部落十二支的一支,與鮮卑佑仁融合。
宇文莫那部落等在陰山南,五原郡北部。宇文莫那乃宇文普回之子。宇文莫那部落原為南匈奴的一個分支,融入鮮卑人,其語與鮮卑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