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的官吏和士人多歸劉備,本年,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去見孫權,求都督荊州。
周瑜上書于孫權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呂范亦勸留之。孫權以曹操在北,方當廣攬英雄,不從。
劉備還公安,久乃聞之,嘆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涂,殆不免周瑜之手“
周瑜去面見孫權曰“今曹操新政,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孫權許之。
奮威者,孫堅弟孫靜次子奮威將軍、丹陽太守孫瑜也。
周瑜還江陵為行裝,于道病困,與孫權書箋,推魯肅代己,卒于巴丘。
孫權聞之哀慟,曰“公瑾周瑜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自迎其喪于蕪湖。
周瑜有一女、二子,孫權為長子孫登娶其女周徹;以其長子周循為騎都尉,妻以孫權剛出生之女孫魯班;以其次子周胤為興業都尉,妻以孫權家族宗女。
孫權本年娶步練師生孫魯班,步練師乃臨淮廣陵郡淮陰人也,與車騎將軍東曹掾兼徐州治中從事步騭同族。
孫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周瑜領兵,令裨將軍程普暫領南郡太守。
魯肅勸孫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孫權從之。魯肅讓出臨江郡和南郡江陵縣及周邊給劉備。
孫權乃分豫章郡為鄱陽郡番陽郡,舉魯肅的同鄉臨淮人步騭為茂才,出任鄱陽太守。
鄱陽郡賊寇彭虎等有幾萬人,揚武都尉董襲與承烈校尉凌統、鄱陽太守步騭、丹陽郡宣城縣令兼會稽西部校尉蔣欽分兵討伐,十天之內全部平定。董襲被任為威越校尉,又遷為偏將軍。
孫權將周瑜的奉邑長沙郡的下雋縣、漢昌縣、劉陽縣、南郡的州陵縣轉給魯肅為奉邑,又取此四縣設為漢昌郡,郡治漢昌縣,以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復以暫領南郡太守裨將軍程普領江夏太守,遷蕩寇將軍,治所設在沙羨縣縣城。
劉備提拔荊州治中從事龐統與諸葛亮同職,同為軍師中郎將。以湘鄉令潘濬接替荊州治中從事。
劉備改曹操從南郡分離出的臨江郡為宜都郡,仍治夷道縣今陸城。
又將夷陵縣一分為二,楚江長江以西為西陵縣,以東為夷陵縣本作者注西陵縣的位置史無定論,本作者從軍事防御角度認為可能是這樣劃定的。。此西陵縣非江夏郡的西陵縣
宜都郡所轄縣不詳,一說轄夷道縣宜都市、夷陵縣宜昌市、西陵縣、佷山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有一說還轄枝江縣、巫縣二縣。
而臨江郡原轄夷道縣、夷陵縣、佷山縣、秭歸縣四縣。
而劉璋當初趁曹操南下,派襲肅出兵依次占據原屬南郡的巫縣、秭歸縣、夷陵縣。劉表的秭歸令李嚴棄官投奔劉璋。之后夷陵縣被周瑜部將甘寧攻克。
劉備以向朗督領秭歸縣、夷道縣、巫縣巫山縣、夷陵縣四縣的軍政民事,接管甘寧所占的夷陵縣,收復劉璋所占的巫縣、秭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