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縣袁宏道年紀還不到三十,形容俊朗,神采飛揚,全然不像一般父母官那樣端著或者叫穩重。
接人待物也是灑脫的很,比起來當知縣,更像是名士旅游來的。
陪伴著來袁知縣來上任的人,林泰來居然也認識,號青蓮的江北真州有錢交際型名士李季宣
也不知道李季宣怎么和袁宏道走到一起了,林泰來猜測,可能是李季宣脫離復古派后,轉身就去投靠了公安派。
從袁宏道讓李季宣陪同上任,也可以想見袁宏道的為人風格。
下了轎子后,袁知縣對著士紳們道“我久聞姑蘇乃天下風雅之地,心中向往已久。
不想如今有幸到姑蘇為令,可飽覽吳中風物,終償所愿矣”
對這個腔調,經驗豐富的本地老鄉紳們哭笑不得,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接話。
看來小袁知縣來蘇州之前,沒有向同仁們討教過在蘇州為官的心得。
蘇州這個地方可以很爽,名士來了會很爽;但如果來這里做官,那就不一定了。
如果他搞清楚了,蘇州城有很多林泰來這樣的刁民,而且年年都要為了錢糧而焦頭爛額,只怕就不會覺得在蘇州做官很爽了。
面對還在興奮、充滿了幻想的新知縣,深明“內情”的大家居然都需要仔細斟酌應該怎么對話。
人群里突然有人開口道“吳中得石公為令也,從此五湖有長,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說法,石有長老也”
知己袁知縣只覺得這幾句話,像是說到了自己心窩子里,感覺簡直就像是為自己代言
順著聲音望去,卻看到一個巨大的身影,宛如鐵塔矗立在人群當中。
“此乃何人也”袁知縣對著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張鳳翼問道。
林大官人的身份太復雜了,張鳳翼疑難了好一會兒,才介紹說“此乃吳縣武生員、今年府試案首、木瀆港分關主吏林泰來。”
袁知縣“”
武生員加文案首不愧是江南風尚之地,人物設定都如此狂野啊
李季宣也指著林泰來,對袁知縣笑道“你可曾記得,在南京時湯臨川對你說過的一個典故
張靈墟老先生就是曲不離口,而此人就是拳不離手林泰來,還是校書公所的客座文學教授”
袁知縣搖搖頭,對蘇州人的時髦程度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不過好像有什么不對袁知縣又問道“吳縣的人,為何出現在這里”
林泰來分開擋路的人群,大踏步走上前來,答道“在下久仰公安派大名,特意跨縣來見識袁石公的風采”
按下了討教校書公所文學的心思,袁知縣咳嗽一聲,對人群開口說起正事
“本縣在路上時,就聽說今年梅季多雨水,便一直心憂縣民。
如今已經到任,欲開濟農倉,借糧與受困之民,秋后再還”
這也很很正常,新官上任都要立形象。
不過縣丞卻答道“從去年澇災時起,府衙下令,各縣濟農倉全部歸府衙直接調度,各縣不用管濟農倉了。”
袁知縣感覺立形象被阻礙了,有點生氣的說“簡直多此一舉,那就去上報府衙開倉”
縣丞無奈地說“府衙先前還下過令,當前澇災并不大,不許開濟農倉”
在場沒有別人說話,倉庫的事情一般都復雜,不干己事就別插嘴。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