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前朝元代的時候,還有海船通過吳淞江抵達蘇州城葑門。
于是不少有識之士就趕緊跑到葑門,準備買地買宅
接連放出重磅經濟新聞的林大官人又來到長洲縣縣衙,拜訪知縣袁宏道。
“實不相瞞,我真想去當那個知府,只可惜自己不夠資格。”袁知縣嘆道。
林大官人很驚奇,作為大文學家的袁知縣,向來不耐煩公務,對官場興趣也不大,今天怎么渴望升官了
袁知縣感慨道“因為現在當蘇州知府,可以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必操心,正是我夢想中的官職。”
府衙里有劉通判和郭推官兩個林泰來死黨,一個管錢糧一個管刑名,新知府確實只需要躺平了就行。
寒暄完畢,林大官人就談起正事,“今天過來拜訪縣尊,是想說說東城機戶的事情。”
眾所周知,蘇州城分成了兩個縣,西半部屬于吳縣,東半部屬于長洲縣。
機戶和織工大都聚集在東城,所以在行政上歸長洲縣。
“機戶有何可說的”袁知縣不明所以。
林泰來便道“他們是不是很少交稅啊這就是縣衙工作不到位。”
袁知縣看著林大官人就像是看傻子,這是吃錯藥了
在大明就是這樣,名義上有商稅,但事實上除了在交通要道設關卡收稅之外,商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是朝廷官府思想上確實不重視商稅,二是大部分地區商業活動規模有限,即便收稅也收不到多少錢。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林大官人跑到縣衙來說“向機戶征稅”,就像是個不切實際的囈語。
袁知縣閑著也是閑著,用逗悶子的心態問道“那你說怎么收應該收多少合適”
林大官人胸有成竹的侃侃而談“我大明商稅規定是三十稅一,當然要按這個標準收稅。
具體到機戶,以每張織機價值十五兩來算,三十稅一就是五錢銀子。
這個計算辦法簡明易了,所以征稅標準就該是,每張織機每年交稅五錢。
另外可否考慮,每匹成品經官府登記驗證后,交稅三分”
袁知縣聽得目瞪口呆,你林泰來還真研究過怎么征稅
你知道向機戶征稅的難度嗎官府今天敢征稅,機戶明天就敢大范圍停業。
然后沒有工作的織工就會聚起來鬧事,數目至少千人以上,逼著官府取消征稅。
最終袁知縣回應說“說說也就罷了,根本實現不了”
林大官人卻笑道“我也沒指望實現啊”
袁知縣疑惑的問道“那你說這些作甚”
“雖然實現不了,但不影響放出消息啊”林大官人說“如果傳開了向機戶征稅的消息,縣衙不承認不否認就行了”
于是數日來的第四條重磅經濟新聞傳開,官府可能正考慮向機戶征稅,按織機數目收取固定稅率。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