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還有統戰價值,天亮后施綸就會被架出城門,扔進漢江里洗澡了。
無錫人這個標簽還是很有價值的,畢竟未來東林黨大本營就是無錫。
此時林泰來心里已經有了點保人的想法,但在做決定之前,肯定要先把事情徹底弄清楚。
所謂“阿附權貴”,原來指的是張居正時代老黃歷,那么“貪賄”指的又是什么?
施綸對此答道:“敝東主上任以來,歸集各處贖罪、火耗銀一萬余兩使用,此次也遭人檢舉。”
林泰來就追問道:“只有這個?”
施綸非常確定的回答說:“確實只是這些。”
對官府而言,錢糧方面的火耗、損耗很多時候都是糊涂賬,不較真就沒事,較真也能算問題。
一萬多兩糊涂帳對干了幾年的封疆大吏而言,也不算太大數目。
如果這位秦中丞被彈劾的罪行只是“阿附張居正”和“一萬多兩糊涂賬”這樣的罪名,那多半是被“斗爭”了。
林泰來拿了從吏部抄來的沿途各省官員檔案翻了翻,心里大致就有數了。
放在五百年后,往往官員出了事都不知道是被誰坑的,但這時代判斷敵友相對簡單的多。
主要因為是在熟人社會的背景下,人際關系模式相對簡單,無非就是血緣、同鄉、同年、師生等幾種。
特別是在信息流通慢、人員流通途徑固定、信息公開度比較低的環境里,簡單模式足夠用了。
遇到了問題,只要從這幾個方面去找,總能找到些脈絡。
就拿巡撫秦耀遭遇彈劾這事來說,現在是被御史郭實死咬著不放。
剛才施綸也說了,這位郭實郭御史是趙南星的同縣同鄉,聽說還是姻親。
而湖廣本省大員里,恰好按察使侯世卿與趙南星、郭實同出自真定府,這巧不巧?
而且侯世卿升按察使的時間,恰好是趙南星當吏部文選司員外郎的時候,這巧不巧?
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林泰來信了這就是巧合,因為他這經常這樣巧合。
所以林泰來又對施綸意味深長的說:“秦中丞向我求援,看來也是深思熟慮過的啊。”
估計自己也已經被秦中丞研究透了,知道反清流勢力是他的“政治正確”。
而且自己這樣“主動”上門的,比遠在京師的“權貴”更實用。
想到這里,林泰來也挺無奈的。
身居高位者總會被別人仔細研究,然后有針對性的迎合,誰也免不了。
施綸不敢正面回應,上位者肯定討厭心思被猜透的感覺,只能試探著問:“九元公意下如何?”
林泰來思考了一會兒,秦巡撫這兩種罪名全都屬于有人拉一把就沒事,沒人管就倒霉的情況。
于是又對施綸開口道:“等到了武昌,見過你家東主再說吧。”
這意思就是,初步暫定可以答應,具體到了武昌再看看緣分。
主要也不是什么罪大惡極、性質惡劣的罪名,保人難度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