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預計每年能運送六七次,加起來是十萬石左右。
如此算下來,遼東和山東每年的海運能力約莫二十幾萬石,即便再加上陸路,這怎麼夠用?”
郝杰便進言說:“遼東多大樹,可以開始緊急造船,到了明年應當就有一批新船可用。
另外可以從南直丶閩丶浙徵調海船到山東,增加跨海運力。
先挺過前三四個月,到了明年時,將海上運力擴充一倍問題不大。
剩馀缺額,就用陸路運輸作為補充,應當勉強足夠大軍消耗了。”
旁邊李德馨聽著林經略和郝巡撫的議論,心里羨慕的都快扭曲了。
什麼叫國力差距,這就是國力差距,實在沒得比。
就像剛才林經略罵罵咧咧時所說的,蘇州一個縣的錢糧可能都比朝鮮全國稅收多。
林泰來瞥了眼李德馨,又對郝巡撫說:“軍糧運到朝鮮國境內時,還需要朝鮮民夫進行轉運。
但是如今朝鮮國要什麼沒什麼,什麼也指望不上,連騾馬等牲畜都緊缺。
所以還要煩請巡撫你在遼東等北地,先行購買騾馬千匹,借給朝鮮國人使用。”
“是。”郝巡撫答應了下來。心態和林經略剛才差不多——又踏馬的增加了一項工作!
和郝巡撫這邊說得差不多,林泰來又轉向李德馨,開口說:
“如果大規模海運,那就需要在貴國西海岸上選擇地點,作為卸船囤積軍糧之所,然后再次第轉運到各處。
貴國現在沒兵沒糧沒牲畜,但土地總該有吧?”
李德馨問道:“愿聞其詳。”
林泰來讓屬員拿來地圖,在公案上展示開,首先指向最邊上,“第一個地點就是鴨綠江口義州,既臨近海岸又臨近遼東,可以作為最早期的軍糧集散地。
第二個地點,就是大同江口廣梁鎮。等收復平壤,繼續南下時,就可以啟用這里卸載海運來的軍糧。一來就近支持大軍,二來也可以利用大同江水系。
第三個地點,就是貴國京畿的江華府。等收復王京漢城后,便可將軍糧運至江華府,支援繼續南下的大軍。”
本來李德馨只是在默默的聽著,但是聽到江華府時,終于坐不住了,失聲道:“不可!”
林泰來冷哼道:“有何不可?”
李德馨解釋說:“江華府乃是京畿之門戶,若天朝船便至江華,則我國王不能安矣。”
在朝鮮國君臣眼中,江華府距離王京不過百里,是王京漢城的海上門戶,哪能讓外國船只和海軍隨便進入?
林泰來不耐煩的說:“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何須顧慮太多?”
李德馨急中生智,提出了另一種方案:“我國也有水師,可以將軍糧運至義州或者平壤附近卸載,再由我國水師轉運南下。”
林泰來的語氣逐漸冷淡起來,反問道:“我是在跟你商量嗎?”
“啊,這”李德馨也不知該如何回話。
而后林泰來拍了拍地圖,無可置疑的說:“我劃出的這三個地點,我大明都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