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來嘆口氣,“這是倭兵的一個長處和習性,還是從倭國內戰開始的,他們習慣于在駐扎地修建營寨工事。
這次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只是牛刀小試而已,更頭疼的還在后面。”
在原本時空,戰爭后期倭兵已經全部被擠壓到朝鮮國南部沿海地區了,但憑藉數十個往往依山而建的“倭城”死守,確實也讓大明官軍難啃。
為什麼難啃?想像有這麼一個山頭,三面是山崖峭壁,另一面是爛泥沼澤地或者灘涂,而山上修筑了一座層層防護的要塞。
而且是不考慮任何舒適性和生活便利性,只考慮防御功能,還配備了大量先進火繩槍的要塞。
當時只怕每一個大明將官站在南部沿海的倭城供應不起的朝鮮國,不惜代價的用大明官軍人命去填要塞?”
不過林經略暫時不必頭疼這個,現在還沒到那個階段。
再說在本時空,如果推進足夠快速,倭寇也未必有時間在南部沿海修建倭城。
至于推進速度到底能不能給力,關鍵還是在于糧草能不能跟得上。
不但需要人吃的,還需要喂馬的!入朝的大明官軍騎兵比例可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后勤壓力更大。
一想到這里,林經略就想罵街,半島這破國真是什麼忙也幫不上!說一年最多只能提供八萬石,怎麼好意思說出口的?
又有幾個將官說了一些想法,然后場面就再次安靜下來,該說的都說了。
林經略就發表了最后的講話:“將官們!今天的總結會開的很好!
面對陌生的敵軍,這樣的總結會不但要開,而且還要多開!
諸位要認真學習,反覆揣摩,并且貫徹落實!
本部院馬上就要離開平壤城,返回北邊的順安,在這里就多不展開說了!
請諸位在平壤城稍作休整后,繼續奮勇向前!現在我宣布,散會!”
聽到說散會,眾將官三三兩兩的散去,只有李如松留在原地不動。
“你還有事?”林經略詫異的問道。
李如松有點無語的回答說:“關于我單獨領軍之事,軍門你還沒細說。”
林經略拍了拍額頭:“實在太累了,差點忘了說!”
然后林泰來讓周圍的人都退到遠處,這才對李如松囑咐說:
“接下來的部署都是最高機密,你作為提督東征軍務總兵官,可以擁有知情權,但絕對不可外泄于任何人。”
李如松也嚴肅起來,“軍門但講。”
林泰來說:“你率領第一兵團二十七個縱隊,繼續南下,第一階段任務是推進到開城,用半個月左右時間。”
李如松卻道:“開城距離朝鮮國王京漢城已經很近了,可以一鼓作氣連漢城也收復。”
經過實戰,李大將感覺一千精銳騎兵配合重炮,能打一萬倭寇。
就這戰斗力,直接攻取漢城豈不美滋滋?
林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