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些戰役失敗,但往往也是戰斗力之外的原因,例如急功冒進啊軍糧斷絕啊軍火庫爆炸啊之類的緣故。
入朝鮮國參戰的李如梅評價說,十萬倭兵戰斗力只相當于七千女直精兵。
然后林泰來又詳細解釋說:“第一,倭兵不適應我大明邊軍騎兵加重炮的打法,他們從來就沒見過如此多騎兵和如此多重炮。
第二,倭兵缺少騎兵,離開城墻堡壘的野戰,先天就是巨大劣勢。
第三,因為技術限制,火銃發射間隔時間長。雖然倭兵發明了什麼三段擊之類的戰術,但是在倭國內戰打步兵更有效。
面對我大明騎兵突擊,最多也就三聲射擊。三聲過后,就要被我方騎兵沖砍了。
而且倭兵還有個問題,他們不習慣用盾牌,沒有掩護火銃手的意識,所以很容易被騎兵沖垮。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都是倭兵打內戰養成的戰術習性,猛然遇到我大明鐵騎和重炮,原本有效的步兵陣型就承受不住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今日凌晨,一兩千騎兵追擊就把小西行長一萬殘兵沖垮的原因。”
眾將官聽著林經略的細致入微的分析,不禁心悅誠服。
在今天凌晨,親自帶騎兵沖砍倭兵的另一將官楊紹先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也開口問道:“末將沖陣時,有一事迷惑不已,斗膽請經略公解惑。”
林經略這時候態度比剛才和藹多了,鼓勵說:“不怕你們有疑問,只怕你們打糊涂仗,只管問來。”
楊紹先便又道:“末將沖砍倭兵時,前排一二百人往往極其兇悍,面對我方具甲馬兵也死戰不退。
但其他倭兵卻大相徑庭,只要前排一二百倭兵被斬殺殆盡后,后面其他倭兵往往就一哄而散。
末將極為不解,為何倭兵里的精銳和平常兵員差別如此之大,看起來極為割裂?”
林泰來回答說:“關于這種情形,我也能略微猜到一二。
倭國有個專業的武人階層叫武士,這些人世代食君主之俸祿,又以武藝和性命報效君主。
你所說的倭軍前排精銳,可能就是所謂的武士。而其他平常兵員,就只是招募來的民兵而已。
在倭國內戰中,往往是武士為前驅對戰,民兵跟著一擁而上。
所以你才會看到,倭軍的精銳往往都在前排,這也算是一個特性。
故而與倭兵野戰時,只要熬過三聲槍響又砍完前排武士,同一個陣型里的其他倭兵大概率就會崩潰。”
眾將官又一次敬佩的五體投地,林經略對倭國的了解之深,簡直恐怖如斯!
雖然他們沒能力分辨出到底是否編造,但真的能自圓其說。
遼東軍資深悍將丶李家鐵桿家丁出身的查大受也說出了一個感想:
“倭兵如果憑藉地勢層層筑壘丶連環相顧,憑藉犀利火銃防御,委實非常難攻。
我甚至有種感覺,有土壘掩護之倭兵跟野戰之倭兵,完全是兩回事。”
在攻打平壤任務里,查大受負責進攻城北牡丹峰。
而在牡丹峰上,不但有兩千倭兵拒守,而且也依據地形修筑了堅固堡壘。
從下往上仰攻倭軍土壘的艱難過程,給查大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礙于地形,很多地方連火炮都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