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大軍之前,就組織了一些朝鮮國義兵和義僧先走數日,往各處打探軍情。
又到次日,林經略召集麻貴和董一元兩大總兵,詢問各縱隊體力恢復狀況。
三人正一邊烤火一邊說話時,崔五魁領著幾個朝鮮國探子,走進了大帳內。
“看來是有軍情探報了,一起聽聽。”林泰來對麻貴丶董一元說。
探子說了些話,崔五魁就翻譯過來,“當前咸鏡道倭軍有兩大股,一股駐守在咸興府,另一股在更北的吉州對付義軍。”
從永興往北一百多里,就是咸鏡道的核心城市咸興府。
前文介紹過,朝鮮八道的名稱往往是用本道兩個最重要名字合并而來。而咸鏡道的咸,就來自于咸興。
這樣的地方,有倭寇重兵把守,不足為奇。
而吉州則在咸興更北面的三百里,雖然份量在咸興道排不到前三,但位于整個咸興道的中間,周圍朝鮮義軍很活躍,所以倭寇分有重兵在吉州也很正常。
在剛才的說話中,林經略已經對兩大總兵透露出了下一步的安排——由董一元駐守永興,防范來自南邊江原道的倭軍,而麻貴兵團則要主動出兵向北,尋求消滅倭寇有生力量。
所以麻貴對軍情信息非常在意,他看了看桌案上的地圖,便又對朝鮮國探子問道:“倭寇在咸興有多少兵力?在吉州有多少兵力?”
朝鮮國探子搖了搖頭,表示不知。
麻貴皺著眉頭,又問道:“咸興府主將和吉州的主將,又分別都是誰?”
朝鮮國探子又搖了搖頭,表示不知。
麻貴忍不住大怒道:“這也不知,那也不知,爾等到底打探什麼了?”
崔五魁幫忙解釋說:“畢竟朝鮮國人與倭人言語不通,交流不暢,一時間弄不清楚也情有可原。”
林經略揮了揮手,讓崔五魁將朝鮮國義務探子帶了下去。
麻貴嘆口氣,盤算著說:“按先前情報,咸鏡道倭兵總數在二萬二千人左右。若再分兵,那咸興府倭兵往多里算也就一萬幾千人。
我們兵團一萬七千人,加上軍門三標營的六千人,也不是不能打。
但是困難比較大,所以下官建議,可否固守永興,以逸待勞,等敵軍主動來攻?”
林泰來反問道:“如果不主動出擊,永興小城能容納的下三萬多大軍長期堅守嗎?
這里四面皆敵,連個援軍都沒有,我們固守的意義何在?我們的糧草又能堅持多久?”
麻貴又氣惱的抱怨說:“這些本地廢物,連詳細情報也提供不了,打仗還要靠猜!”
林經略淡定的說:“老麻勿急,待本部院掐指一算,就能知道倭軍詳細情況和動向,以及主將狀況了。”
麻貴:“.”
經略公啊你這是評書話本看多了,要模仿徐茂功丶劉伯溫之流的范兒?
聽說你們蘇州很流行這個,但不能拿著評書話本當軍事教材啊,就算是看起來最軍事的三國演義也不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