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如松”三個字,麻貴立刻人間清醒起來,忍不住問道:“以軍門之估算,李如松在西線已經推進到哪里了?”
林泰來又回答說:“平壤城大捷后,分散把守黃海道各處的倭寇必定震恐,并且主動南撤。
小西行長一萬六七千兵力都被全殲,那些分兵各處的倭寇又有什麼膽量死守?
所以李如松兵團一路南下時,大部分地方都是兵不血刃,推進速度只受限于糧草供應速度,以及接收沿途城池的速度。
如今距離平壤城大捷已經過去半個月,李如松南下可以推進五六百里。
如果不出意外,李如松現在應該已經抵達朝鮮國三京之一的開城。
開城和王京漢城距離很近,對倭寇意義也不大,故而南撤的倭寇肯定放棄開城,全力守衛漢城。
此時此刻,估計李如松正暫居開城,偵察和評估王京漢城的形勢。”
麻貴愣了愣后很不服氣的說:“李如松居然平白撿了一個收復開城的功勞。”
再怎麼說,開城也是名義上的“三京”之一,政治地位在那擺著。
而咸興府只是一個蟒飛蛇興之地而已,和開城相比,就像是鳳陽和南京的區別。
麻貴又不爽的說:“李如松若是一鼓作氣將王京漢城打下來,那以后還有我們什麼事?”
林經略神情有點復雜的說:“他應該打不下來吧.”
麻貴愕然,怎麼聽林經略這消極語氣,似乎也不希望李如松一鼓作氣打下漢城?
林泰來解釋說:“漢城是倭寇必守之地,已經云集數萬倭兵,沒那麼容易攻克。
我向李如松建議過,到了開城就暫停南下,先等待大軍集結。
至于他聽從不聽從,全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麻貴聽得更迷糊了,怎麼連“造化”這種詞都出來了?林軍門這是在講玄學了?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在歷史上,李如松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加上內心對倭兵的輕視,以及軍糧困頓的壓力,急躁的以數千騎向著漢城冒進。
結果在漢城以北數十里,遭遇了一個碧蹄館之戰,李大將差點被倭兵包了餃子。
當然明軍五千兵馬能從三四萬倭兵里突圍出去,戰斗力還是很猛的,但戰略層面確實受挫了。
而且還有個后果就是,李大將的親衛家丁死傷慘重,讓李大將心理受到巨大打擊,失去了心氣。
不得不說,李大將其實是個情感充沛丶十分情緒化的人物。
而此時此刻林泰來的心情復雜在于,第一,他不想這時候就攻克漢城,他想放慢節奏多打一段時間。
進入朝鮮一個來月就攻下漢城,有點太快了,不利于對朝鮮國北部地區的慢慢布局和掌控。
另外,如果朝鮮國小朝廷又開始吵吵還都,就更難找藉口阻止了。
所以他沒去西線南下,就有這個不想打下漢城的因素。
第二,他在明面上又不能對李如松強制說,不要去打漢城,多給朝鮮國和倭國放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