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軍議后,集結了四萬倭兵,主動向北出擊,尋求野戰殲滅大明官軍的機會。
情報所說的倭兵撤出漢城,并不是李大將意識中的向南逃跑。
林泰來再怎麼叮囑,終究也改不了李大將的輕敵情緒。
當晚李如松駐扎在碧蹄館,凌晨前鋒查大受遭受倭兵攻擊,李如松便率兵前往解救。
倭兵非但不撤退,還敢來與我天兵野戰!此時的李大將大概就是這種心態。
但今天卻下起了雪,地面濕滑,限制了騎兵的機動性。
在這種狀況下,李如松和數千兵馬陷入了四萬有備而來倭兵的包圍,一時間難以快速突圍,只能就地拼命防守殺敵。
雖然倭兵聚集了八倍兵力,完成了包圍圈,但還是遲遲不能達到圍殲大明官軍的意圖,戰損比也不占優勢。
這從側面證明,倭兵被李如松輕視似乎也不是沒道理。
期間倭兵數次組織起精銳,對李如松中軍發動進攻,也都被擊退。其中最近的一次,倭兵殺到了距離李如松只有二百步的位置,情況有點小兇險。
雙方血戰至傍晚時,本來殿后的楊元縱隊兩千兵馬奮力從外圍殺開了一條通道,接應李如松跳出包圍圈。
精疲力盡的倭兵也不敢再追擊,也就此撤退回漢城。
這場戰役就像是漁夫張網捕魚,并且大魚已經落網,但最后大魚卻憑藉力量把漁網沖破并逃走了。
李如松直接退回了開城,點檢兵馬發現,一千親衛家丁損失慘重丶傷亡過半。
為此李大將心如刀割,這些家丁可都是李家的私產啊!
他忍不住流下了后悔的淚水,對二弟李如柏嘆道:“悔不聽林軍門之言!”
除去親衛家丁之外,大明官軍陣亡過千,為入朝以來損失最大。
又加上李如松心氣受挫,因此西線便暫停了推進腳步,將前線維持在開城。
在東線,因為手里只有十五天糧草,林泰來顧不得更多時間休養,十一月初五就重新向北出發。
但是他對兵員進行了部分輪換,讓董一元第三兵團攜帶一些糧草從永興趕了過來,與主力合兵。
同時讓攻門受傷的楊登山帶領本縱隊兵馬,駐守在咸興,又從麻貴兵團調了五千兵馬回永興防守。
這樣出發前往吉州征討加藤清正部的兵員為,經略三標營六千人,麻貴第二兵團部分兵力一萬人,董一元第三兵團一萬人,總兵力兩萬六千人。
此時的吉州距離咸興三百里,在行軍路上,沿途所見殘破無比,村莊大都成了頹垣斷壁,活人都見不到幾個,這景象與在西線平安道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平安道那邊村莊雖然也窮困破敗,但還能勉強維持最低水準的生存環境。
就連在四百里山區行軍時,也能看到一個個正常運轉的村莊,比咸鏡道這邊好得多。
由此可見加藤清正部軍紀之敗壞,才會導致這種“百里無雞鳴”的情況。
還聽說加藤清正部動輒屠戮平民,可能是想藉此恐嚇朝鮮國百姓不要反抗。這種殘暴腦回路,與三百幾十年后的鬼子如出一轍。
據說一直到數百年后,半島上還用“加藤清正”來指代狗,殺狗吃肉時就說殺加藤清正,可見半島對加藤清正之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