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乘黃世界報》,我說幾個簡單要求,其他的你們看著辦。”宋河說。
韋理群快速切了一個新便簽,“您講。”
“第一,先在國內辦起來,形成規模后迅速鋪開多語言版本,向海外推行。”宋河道,“雇最專業的翻譯,認真核對每篇報道的不同語言版本,如果有低級錯誤出現,重罰。”
“第二,從事實案例出發,宣傳乘黃和我國的良好形象,宣傳敵對勢力的壞形象,但一定要不留痕跡。不能讓人一看就是宣傳稿,潛移默化融在故事里,絕對不要突出,不要有點明中心思想的蠢句子。”
“舉個例子,咱們之前給乘黃綠洲公司的地盤捐過一批藥,幫當地人治寄生蟲病,報道里不要寫什么當地人感謝乘黃,著重寫寄生蟲病,找典型病例采訪一下,拍點讓人頭發豎起的驚悚圖片,再寫寫確診和治病的困難,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的工作過程,讓網友把關注點放在寄生蟲病這件事上。”
“這么一篇報道,全文出現兩次乘黃就可以了,而且都要暗著出,一次可以出現在圖片角落不顯眼的位置,擺一個有乘黃捐贈字樣的藥箱,另一次可以是乘黃技術顧問的采訪,人物頭銜里小字寫一下乘黃的身份。”
韋理群連連點頭,“懂!潤物細無聲,達到一個讓讀者后知后覺的效果。”
“第三,很多基金會工作人員不是新聞專業出身,他們寫稿子寫不出來那種格式規整的新聞味兒,這就很好,不要改!”宋河道。
“最好的稿子,看上去要像純粹的網友分享,像一篇真摯的游記,像插科打諢的電子日記,甚至可以出現一些和新聞無關的日常內容,但又不能偏離報道重點,這是個技術活兒,你們慢慢摸索。”
“讓網友看了報道之后,感覺這篇文章是自己朋友發的一條朋友圈?”韋理群眨眨眼。
“誒!就這個感覺!”宋河比大拇指。
“這樣的話,我覺得可以補一條。”相曉桐在一旁插話,“在報道里放上記者在現場的自拍照,不要濾鏡太精致構圖太專業的照片,追求隨手拍的效果,同時讓記者可以回復評論區一些問題,有一定的互動。”
韋理群連連點頭,鍵盤敲的飛起,記下兩位領導的要求。
“第四,《乘黃新聞報》的手機app和電腦端,分兩個大欄,一個大欄是好消息,另一個大欄是壞消息,嚴格區分。”宋河說,“不要搞那種魚龍混雜的新聞界面,讓網友可以自己選擇,好消息讓人看了以后覺得世界很美好,壞消息販賣焦慮引爆情緒。”
“要求就這些,后續看情況再慢慢調整。記者身份每月加一萬底薪,寫的稿子如果瀏覽量高效果好,按熱度發稿費。”
“好!”韋理群信心滿滿,“我們爭取一個月內把《乘黃世界報》給辦起來!一年內做到全球上億用戶!”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