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些償還能力差的客戶,也可能拿到冬眠貸,提高違約風險。如果事情越演越烈,甚至最后,壓根沒能力償還的客戶也會大量拿到冬眠貸,這時候炸藥導火索徹底點燃了,必然帶來大量違約。”
“但貸款已經被萬千投資者買走,違約后蒙受損失的是投資者,負責放貸賣理財的人賺的盆滿缽滿,可能會因為違規放貸受到法律制裁,但殺頭的買賣有人干,利益驅動下總會有人鋌而走險。”
“雖說有評級機構負責審核這些理財產品,看似是一道專業的保險,但歷史多次證明這道保險可以比紙還脆,評級機構也會為了錢睜眼說瞎話,給理財產品評級aaa,下次還有評級單子接,給理財產品評級b,下次放貸的人就去找其他評級機構了,最后只有敢無腦評aaa的評級機構有錢賺,搞真實評級的機構統統倒閉。”
“冬眠保險擴大,看似合理,但騙保是永恒招數,本來極低的冬眠違約率,勢必隨著保險的上漲而上升,家屬會為了保費做手腳干掉親人,冬眠者自己會為了給家人留錢讓自己死掉。”
“而所謂的給冬眠貸理財產品提供保險,無非就是信用違約互換改了個名字。正常保險是給自己的房子投保險,而信用違約互換相當于所有人可以給同一個房子投保險,典型的做空殺器,空頭力量累積巨大之后,自然會想方設法用各種手段促使冬眠訂單大規模違約,或者冬眠貸盲目放貸本身就會導致大規模違約,最終形成巨大的金融炸彈,殉爆般擴大損失。”
韋理群語速越來越快,顯然了如指掌。
宋河抬手打斷他,疑惑質問。
“既然你明白里面的巨大風險,為什么還拿來問我?我不同意,你倒說的頭頭是道,我萬一同意了,你會不會也能扯出一通可行的理由?什么不能刻舟求劍,根據前車之鑒做調整,歷史上的金融海嘯不會在冬眠業務上重演?”
韋理群挑眉,整個人有些詫異,但不是被問住了掩飾尷尬的詫異,明顯是想起什么事情。
“太巧了。”韋理群道,“金融產品部第一次找我交這些方案的時候,我質問他們風險爆發釀成大禍怎么辦?他們一開口第一句話和您說的一樣,不能刻舟求劍。”
“然后怎么說?”宋河瞇起眼。
“他們說了三個原因。”
“還能有三個原因?”宋河微微一驚,快速眨眼想了想,“我大概知道哪三個了。”
說完,他打開手機便簽,快速敲打幾個詞,把手機反扣在桌面上,示意韋理群講下去。
“第一條,金融產品部的那幫人認為,歷史上類似的金融產品之所以掀起金融海嘯,有個重要原因是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或者法不責眾的比爛心態。”韋理群說。
“比如07年次貸危機,所有金融家都早早知道事情越來越糟糕,但沒人收手,原因是競爭對手干的速度更快,撈錢撈的更大膽,自己不撈別人也會撈,反正最后船要沉,多吃兩口變個胖子,在海面上飄的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