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丁想起了什么呢?咱們前面提到的,用銅絲去戳方鉛礦產生電流。”
“于是巴丁嘗試做改良,用鎢絲去戳硅!”
“但還不夠,用鎢絲戳只能起到整流效果,相當于真空二極管,但實際應用需要相當于真空三極管的放大效果,所以還得加一個電極去調控鎢絲到硅片的單向電流。”
“聽懂了吧?思路完全一樣的,只是把材料給換了,想方設法靠材料變化獲得更好的效果!”相曉桐說。
“懂了!”班里學生異口同聲答應,這課程上的確實輕松,屬于中學生都聽得懂的內容。
但其實真正高手講課,就是擅長把復雜概念講到中學生能聽懂,只有最差勁的老師會把概念講的云山霧罩不知所云。
“湊巧,布拉頓的硅片沒保存好,被冰箱里的水給沾濕了,結果因禍得福,濕漉漉的硅片意外出現了放大信號的效果,組里化學家做出理論解釋,說水分子解除了硅表面電子的束縛。”
“于是布拉頓和巴丁做實驗,鎢絲戳硅片,同時加上一滴水,信號成功放大!”
“但信號的放大倍率還不夠,巴丁決定再換材料,戰時從其他研究所那里得知鍺也能拿來做半導體,所以他們開始用鍺片替代硅片,效果非常驚人,電壓放大兩倍,功率放大三百多倍!”
“到了這一步,距離晶體管問世僅剩一步之遙,這一步是什么?水!”
“滴水雖然能放大信號,但只是驗證思路用的,總不能成品上面還靠滴水吧?現實中根本沒法用!換成什么呢?”
“金!”底下又有學生搶答。
相曉桐點頭,“金電極可行,但加工工藝又很難,巴丁計算出兩個電極最多間隔0.05毫米,靠老辦法加工不到這種精度,于是布拉頓設計出一種三角劈,像這樣。”
輕點鼠標,大屏幕上冒出示意圖,上下是塑料框架,一塊塑膠三角表面蒙著金箔,被彈簧頂在下方的鍺上,集電極發射級基極引線各就各位。
“至此,點接觸式晶體管誕生了!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晶體管!”相曉桐說,“它的構造其實非常簡單,只比巴丁小時候用銅絲戳的方鉛礦多一個小電極,但為了多做這一個小電極,花了二十年時間!”
“科學發展就是這樣,純外行覺得非常深奧,稍微了解后會覺得其實也沒什么很復雜的技術,但真正深入了解,才知道每一點微不足道的改變和無中生有的創造,需要多少知識儲備、多少陰差陽錯和多少十年一日的堅持!”
掌聲驟然響起,教室后排忽然有老生情不自禁鼓掌!
不少新生詫異回頭,老生們才意識到自己聽的太入戲了,尷尬放下手,低下頭滿面通紅。
“謝謝后排同學的掌聲,說明我講的還可以,大家聽進去了。”相曉桐笑道。
此話一出,少年班立馬反應過來,集體跟著鼓掌,教室里掌聲雷動!
相曉桐剛要往下講,忽然扭頭,表情意外。
宋河出現在教室門口,表情一看就是有事,招招手示意老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