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接過紙袋,從里面把文件抽出來,至少三百頁的厚度。
《大西北10萬平方公里人工綠洲方案初稿(絕密)》
夫妻倆看到醒目的大標題,一齊震驚挑眉。
翻開,密密麻麻的調查資料、地質圖表、氣象數據和理論分析。
再往后翻,還有大量的彩頁照片,地質學家、氣象學家、植物學家組成的混合勘探隊,在大西北各個地區合影留念。
有些合影看著還挺正常,只是大家發型有點凌亂,臉曬得有點黑。
個別合影只能用狼狽形容,有老地質學家胳膊打著石膏,有渾身爛泥的年輕植物學家,難以想象是怎么搞成這樣的。
甚至有幾張照片里的氣象專家頭部受傷,正戴著痛苦面具,手拿白毛巾捂住傷口,背景飛沙走石黃塵漫天,可能是沙塵暴時被飛石砸中腦袋了。
合影只是一小部分,還有數不清的巖石、地下河、生物化石、荒漠植物、沙改土農田的現場照片,各種儀表數據和手繪示意圖。
【豬肝色泥質粉砂巖,夾兩層厚2m灰綠色細粒硬紗質石英長石砂巖……】
【位于4099.0高程點se124°,770m……】
【巖礦心回次采取率要求過高,xx%,分層不低于xx%……】
【表面溶蝕形成劈麻狀紋理,具重結晶現象、方解石化及硅化】
【具文象結構、蠕蟲狀結構、中粒花崗結構……】
宋河滿頭問號,大部分內容完全看不懂。
“最早的數據是六十年前的?”相曉桐訝異,“半個多世紀的數據還能用嗎?這項目這么久了?”
“每隔五年左右,很多地方會重新勘探一次,改造大西北的想法何止六十年?八十年前就開始了,但那時候希望渺茫,勘探規模不大。”王將軍道,“這些年陸陸續續一直派考察隊去大西北,通過逐年數據,判斷地下水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巖石土壤的變化,繼而了解各地區的整體狀態。”
“百年大工程啊!”宋河嘖嘖感嘆,翻著那些合影,“四五代人接力干,太不容易了!”
“確實不容易,有些勘探隊里甚至會出現師祖、老師、學生的老中青三代陣容,一代傳一代,堪比愚公移山了。”王將軍點頭。
“言歸正傳,這么多年對大西北鍥而不舍的研究是有回報的,這兩年一個精確的荒漠演變模型建立起來了,學界很多泰斗認為,時機基本成熟,我們現在應該有條件,徹底改造約1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荒漠,將其變為森林!”
“這些年乘黃綠洲公司已經改出兩萬平方公里的綠洲了,包括在內嗎?”宋河問。
“不包括,往后翻,有120頁的數學論證摘要和詳細地圖。”王將軍道。
“老觀念認為,這十萬平方公里里面,有七萬平方公里是絕不可能變成綠洲的,水文氣候條件不合適,強行把樹種下去,最后也是集體枯死。靠人工灌溉基本不可能,畢竟這是相當于一個浙省面積的森林,純靠人工灌溉,耗水量夠上億人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