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漠
草原南境
隨著玉衡公主陳汐的軍令下達,由曹仁曹洪二將所統帥的三萬先頭部隊,打著北伐逆賊的口號,自涼州張掖郡而出,北上飛奪浚稽、涿邪二山(約今阿爾泰山脈中段)。
且說這浚稽、涿邪二山之戰中,厲鋒中郎將曹仁與揚武中郎將曹洪力勇,親自披甲陷陣,手下將士馬壯兵強,士氣高漲。
那原本居于浚稽涿邪二山的拓跋鮮卑守軍不敵,死于漢馬蹄下者不下千百,戰不過半時,便匆慌欲逃。
曹仁將軍乘勝追擊,鮮卑急了,丟盔棄甲赤裸身子向草原深處敗逃。
此戰曹仁將軍共斬首五千余級,俘虜四個拓跋鮮卑部落老少婦女萬眾,獲馬匹數千,占得草原浚稽、涿邪二山,原地建營警戒休整。
先鋒軍的勝利,很快傳回并州,撫軍大將軍張遼與大將軍呂布一同出動,各領驍騎三萬,兵分兩路,燕然與狼居胥。
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前漢功。
恍恍數日,撫軍大將軍張遼率軍兵臨草原燕然山,游望著前方那巍然聳立、白雪蓋頂的山峰,心生感嘆:
“猶憶前史,東西兩漢,漢軍與匈奴長期交戰,草原燕然此一山,衛青、霍去病、竇憲等前漢將,曾先后往至。
然日月流轉,星隨平野,今我漢猶在,而不見當年匈奴,茫茫大漠草原,后來者鮮卑取而代之……”
感慨萬千,隨后張遼將軍目光堅定,直視前方:“如此錦繡山河,留于鮮卑胡人,怕是擁而不惜,這燕然山的主人,還得再換上一換才是。
全軍聽令,隨本將拿下燕然山!”
“沖鴨!!!”
燕然山戰役,一觸即發。
據朝廷正史記載,此戰居住于燕然山周邊游牧的拓跋鮮卑族人,足有十一萬八千,七個大部長,二十六個小酋長,勝兵四萬余人。
眾大小部落依山而建,互有關聯,防御初顯,然對于天漢的正規軍隊而言,只能是以不入法眼來形容。
歷經二十多年的改善,我天漢軍隊在那時的裝備早已是如數更新加強,士兵們平日里的訓練,更是正規有序。
秉承著兵不在多而在精的原故,能夠經過重重篩選最終在各大戰區所留下來的天漢將士,無一不是鷹揚之校,螭虎之士。
燕然山一戰,張遼將軍所統帥的三萬北方戰區驍騎,皆為半具裝輕騎,好馬好鞍,配墨鐵漢槍,備良弓羽箭。
沒有華麗的出場,更沒有繁瑣的戰術,僅大大方方的沖鋒,便殺穿了游牧民族引以為傲的草原雄兵。
燕然山拓跋鮮卑七個大部長,一死二傷四逃,其余各方小酋長紛紛放下武器,舉族投誠。
話分兩頭
狼居胥山下,大將軍呂布之勇武較之張遼將軍,只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萬驍騎大殺四方,嚇得狼居胥山周圍的鮮卑部落僅只是聞其名,便膽寒的拖家帶口左右遠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