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如意吃完白腸,把碗里的湯也仰頭喝掉,用汗巾子擦了擦嘴角,向那店家打聽。
“阿叔,我娘讓我出來外頭點心鋪,買幾包糖糕回去,招待親戚用的。
阿叔可有哪家推薦嗎”
那漢子面上顯出幾分猶豫來,他神色變幻幾次,忽地放下手中攪湯的長勺,重重嘆了一聲。
“小娘子,若是從前,我想都不用想,定是要給你推薦祥和齋的。
喏,看見沒,就巷子口那家
擱上十幾年前,大家都要排隊擠破頭去搶,每日不到午時就賣光光
只可惜,那店家如今人老了,不中用了,做不成糕點了。
許多人來嘗,都說再不是那個味了”
那漢子是個熱心腸的,連聲嘆氣,似乎打心底里為那祥和齋感到惋惜。
史如意心念一動,坐直了幾分身子,眨眨眼,饒有興致地追問。
“那這家的后人呢
怎地就做不出先前的味道來了”
那漢子“哈哈”大笑幾聲,像是在笑她年紀小,不曉事,單純。
“不是阿叔吹牛,這人跟人的手藝啊,確實不一樣。
哪天換了個師傅,碰上那嘴刁的客人,立刻就能嘗出不對味來。
我有次感了風寒,不得已在床上躺著,讓我娘子出來代做兩日,那客人一個個都嚷嚷。
你說說,難道我還能對我自家娘子藏私都是手把手親自教過的,可那煎白腸做出來的味,就是不一樣。”
史如意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復問那漢子。
“阿叔,那這祥和齋現下是誰在管”
史如意提著竹盒,走進祥和齋,一眼就瞧見了那阿叔口中的“羅娘子”。
羅娘子一身荊釵布裙,約莫二十左右的年紀,端坐于木臺之后,靜靜看著門外過路的行人。
并不施粉黛,卻自有一股從容雅致的氣度。
據那隔壁煎白腸的阿叔說,這羅娘子嫁的是這祥和齋店家的獨子,成親不過兩年,丈夫便不幸得了癆病走了。
大慶風氣開放,禮教束縛不重,公主養男寵,貴婦上花樓。
這寡婦要再嫁,不是甚稀奇事。
羅娘子年紀還輕,眾人都勸她,連公公婆婆也勸。
這羅娘子卻說出嫁從夫,如今夫君既去,留下二老無人照應,理應替他孝順爹娘。
這鄰里有笑羅娘子傻的,也有夸她赤誠孝心的
更多的,還是說羅娘子精明會打算的。
這百年之后,兩個老的撒手人寰,祥和齋不就落到她手上了嗎
這祥和齋有口皆碑,也是安陽城響當當的點心鋪子呢,到時鋪子到手,再娶再嫁,又哪是什么難事
史如意把這些聽來的話都在腦中過了一遍,仰頭打量那羅娘子。
三人成虎,這市井謠言的威力她是知曉的。
單看羅娘子的面相,卻并不像傳聞中的市儈之人。
羅娘子接過她的打量,不慌不忙地起身。
朝史如意微微一笑。
“小娘子,可要買些什么糕點”
史如意便趁機在店里踱步起來,把竹匾中陳設的糕點都一一仔細看過。
柜臺上擺了只陶瓶,里頭斜插一只臘梅,散發著淡淡的幽香,更給黯淡的店里添了幾分好顏色。
單看那點心卻并不特別。
金黃滾圓的麻團,長方白玉的蜜糕,切成薄片的青黃栗糕
便是在尋常小店也是有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