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達成共識,但他們心中仍有芥蒂,畢竟從前與大唐平起平坐,如今卻為了邊疆和平議貢,誰能坦然接受?
終于等到了再次相見的日子,何樂為既無奈又想笑,實則麥其土司和他的手下實在無能,他煞費苦心準備數日,結果這些人別說攻入敵營,連敵人的影子都沒碰到。
收到報告時,何樂為也無言以對,若非別無選擇,他絕不與這些“豬隊友”為伍,他們做事從無成功之時。
“殿下,讓我們先聽聽祿東贊怎么說吧,高原之事自有其定數。其實祿東贊的軍隊也不容小覷,即便他不在軍中,只要臨行前部署妥當,相信營地不會輕易失守。”
祿東贊已走近,曾大人見何樂為手中仍握著來自高原的信,連忙示意他收起,若被祿東贊發現,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將功虧一簣。
何樂為點頭,將信收進懷中,場面一如往昔,他依然扮演衛兵的角色,立于門前,傾聽他們的交談。
貢品?
何樂為側耳傾聽,原以為開場會有一番客套,至少需半個時辰才能觸及核心,未料對方直接提出此事,且在第三句話便提及,顯而易見,祿東贊也已無法忍受此處,一心只想盡快返回乾縣,但他必須確保邊境穩定,不能讓這片土地風雨飄搖,他無法分身兩地,只能選其一。
此刻情勢明朗,為了邊境和平,祿東贊甚至愿意向大唐納貢,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如今卻成為現實。
“曾大人?”
在祿東贊的話語落幕后,目睹對面的眾人陷入震驚,他心中并未滋生不滿,反而涌起一股屈辱。畢竟,他是個胸懷壯志之人。如今,戰事未啟,他們卻要簽訂一條不平等的契約,這對于驕傲如祿東贊者而言,無疑是烙印在生命中的恥辱。
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幾個領主的叛亂愈演愈烈,已席卷了王國三分之一的土地,牽扯了超過四成的民眾。若不迅速平息,未來的動蕩難以預估。據情報透露,那些叛亂領主還在試圖拉攏更多勢力,一旦他們的聯盟擴大,即便是最后取得勝利,吐蕃的國力也將大受影響。
因此,祿東贊唯有暫時忍耐,正如當年何世民與突厥議和,那時的何世民同樣勢單力薄,但最終還不是將突厥一舉殲滅?故而在祿東贊看來,暫時的退讓并不預示著永遠的敗北,只有知恥而后勇,未來方能一一奪回失去的一切,且以雙倍的代價。
\"啊…丞相大人,此事關乎重大,屬下不敢擅自做主,唯有盡快送往長安,祈愿陛下能賜下旨意。\"
在都護大人再三的提醒下,他才如夢初醒,如果不是親手掐了自己一下,幾乎要懷疑這一切都是幻覺。大唐與吐蕃皆是強權,兩國間在諸多領域競爭激烈,而祿東贊此刻竟提出這樣的提議,并預備好草案,顯見對方迫不及待地想達成協議。
曾大人一時間有些恍惚,他渴望立刻簽署這份契約,盡管這不是他的決策,但他能借此在人生的篇章中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算對自己和大唐有個交代。
然而,他記得何樂為的叮囑,必須無限期拖延,既要避免與祿東贊達成任何協定,又要讓手下的軍隊活躍起來,讓祿東贊感受到潛在的威脅,使他不敢輕舉妄動。
聽見曾大人的回答,祿東贊已瀕臨爆發的邊緣。之前的種種要求都被否決,現在還要等待長安的回復,若如此,整個吐蕃必將陷入混亂。
祿東贊此刻已看透眼前人的拖延戰術,他已無法再耗費過多時間。
在外窺探的何樂為察覺到祿東贊的憤怒即將失控,于是連忙向身旁的衛兵示意,后者心領神會,接著,一條條消息被悄然傳遞,他們需要給祿東贊施加更大的壓力...
\"在下思索著邊境安寧,實為兩界子民福祉考量。既然曾大人無法決斷,那這都護之職似乎也失去了意義,在下便……\"
正當祿東贊預備表明不滿之際,地面驟然震顫,祿東贊雖非戰將,但也深知這是巨量鐵騎行進所致。憑此震動之烈,非三五萬兵馬難以造就,難道大唐已悄然增派重兵?
\"稟都護大人,大將軍秦……\"
一名衛兵匆匆踏入,話至半途卻戛然而止。一切巧合得令人驚異,若祿東贊心境如常,或許能洞察其中玄機。然而,吐蕃國的內憂已令他心緒難平許久。
\"丞相大人,我方似有變故,今日會談是否就此作罷?在下需速歸處置。\"
都護大人怒視士兵,其意不言而喻:帳篷內局勢未明,怎可輕易提及,萬一泄露軍情,該如何是好?
大將軍秦?
祿東贊反復咀嚼這幾個字……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