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之地...
何世民凝視著手中的羊皮卷,那份已經應允祿東贊聯姻的決定,此刻竟被自行撤銷,心中不禁泛起微妙的疑慮。當然,他關注的并非長孫娉婷的婚約,而是他的威信所在。
\"朕乃一國之主,已然允諾之事,爾等竟敢輕率廢除,朕之顏面何存?\"
況且,何世民并未下令撤銷婚約,此事恐怕出自何樂為的擅自做主,這讓何世民感到一絲失控。盡管何樂為成功令吐蕃陷入動蕩,但這同樣讓何世民心生不悅。
前段時間,何世民忙于抵御五行奇王的衰弱,此時若不果斷推進,恐將失去良機。于是他將吐蕃事宜全權委托給何樂為,如今看到奏章,才意識到應適度掌控,何樂為的權力已有些威脅到他。
\"玄齡,高原上的局勢你自是清楚,如若另擇他人接手,你覺得局面能保持穩定嗎?\"
長孫無忌已悄然退出三巨頭之列,何世民看出,他雖忠誠于自己,卻也顧及何樂為。若讓他繼續置身其中,未免過于為難。因此,決策核心只剩何世民與房玄齡二人。
房玄齡素來睿智,深知何世民言必有因。此刻提及此事,顯然何樂為的處境已岌岌可危。然而,這也是情理之中,何樂為在高原上的作為太過顯赫,讓太宗皇帝感到了壓力。若何樂為再成功掌控吐蕃,那時便再無獎賞可封。
若何世民年邁體衰,無力治理朝政,何樂為的表現自然無懈可擊,畢竟需要有人接班。然而,正值壯年的何世民,兒孫尚未成長,不愿放手權柄,何樂為的舉動便顯得不合時宜。
房玄齡斟酌著回應,皇上的心思他又豈能不察。但若遵從皇上的意思,一旦高原出現變故,還得依賴何樂為收拾殘局。這年輕人非尋常之輩,不可能任憑擺布,一旦生出反叛之心,對整個大唐將是巨大威脅。
按照房玄齡的本意,何樂為應繼續留在吐蕃,目前僅取得初步成效。若要持續削弱吐蕃,無人能比何樂為更為得力。換做他人,若不了解何樂為的計劃,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除了增添敵人,別無裨益。
\"陛下,微臣以為,除了太子殿下,無人能妥善處理吐蕃之事。\"
長久以來,何世民渴望揭示神秘的吐蕃之謎,意圖削弱其力量,因為臥榻之側不容異夢。北方的突厥已被征服,而南方的吐蕃仍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何世民深知此情此景。何樂為的才干日增,若放任下去,只怕會有逼宮之險,而他何世民,難道愿意退居太上皇之位?
“既然如此,便讓那少年繼續留在那里吧。”
何世民的話語中透出一絲無奈,房玄齡心中稍安,畢竟帝國的利益高于一切。若只為一己私心,大唐或許會錯失良機。何世民的思緒又飄向那些子孫,但皆搖頭嘆息,若有一人能擔當大任,亦能成為何樂為的礪石,分擔他的注意力,不至于讓他勢力無度膨脹。可惜,無人堪當大用,原以為魏王何泰有此能力,如今卻只知在家享受安逸。
“你去宣旨,令魏王何泰巡查幽暗之地——吐谷渾。”
房玄齡正審閱卷宗,何世民突如其來的命令令他一愣,王德連忙領命去傳達,盡管不明其意,但皇上的旨意必須立刻執行。魏王何泰已許久未顯山露水,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無法與何樂為抗衡,此刻皇上是要為何樂為塑造一個挑戰!
何世民心中略感愧疚,以身體不適為由匆匆避入后宮,留下房玄齡獨自處理政事。房玄齡足智多謀,自不會對此事妄加評判,畢竟這是皇家內部的安排。
就算何泰真的踏入吐谷渾的草原,也掀不起多大風浪。當年何治與何樂為并肩作戰,結果如何?何治敗得徹底,連功績也被剝奪。若何泰明智,乖乖在草原上游歷一番,該盡的孝道盡到,不該干預之事則沉默是金,而后安然返回長安城……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