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何樂為尚未返回帝都,信函已送達東宮。何承乾怎可能如此巧合地出現?實則早有預謀。皇宮中眾多小太監,部分受他人收買,但仍有不受重視者。
何承乾身為大唐儲君,未來之帝王,若向某個失意的小太監伸出援手,那人必會緊緊依附。在宮中生存,后臺至關重要,否則隨時可能遭欺凌。
儲君昔日的確頑劣,皇宮內無人能及,他的男寵之事長安城無人不曉,這在諸儲君中獨一無二。但如今他已改過自新,最重要的是,他有個優秀的兒子。帝都青年才俊,誰能比太孫殿下更有才干?
于是,東宮的氛圍也隨之改變。從前何承乾尋找人脈,恐怕就連最低微的小太監也會避之不及,與他牽扯只會自尋煩惱。然而如今,只需略作暗示,這些小太監便如過江之鯽,紛紛涌向東宮示好。何承乾固然不會全然信任他們,但挑選幾人作為眼線并不困難。就像今日,吳王剛踏入勤政殿,何承乾便帶著奏章趕來,若非有人通風報信,那真是匪夷所思。
何樂為與何承乾在許多方面意見相左,但在一事上看法一致——何恪大有作為。
帝王之子無愚鈍者,愚蠢者早在少年時便已消亡,無法活至成年。然而何恪更具才智,此次若非急于求成,這份功勞與何樂為絲毫無關。因此何樂為心中明了,若皇上冷落,東宮便應把握時機拉攏此人。
這話正中何承乾下懷。他們兄弟幾人,雖與何格無血緣關系,但在能力上,何承乾僅佩服此一人。至于何泰和何治,不過是兩個無用之人...
當然,赫爾曼自認也無法置身事外,若非這個兒子,王位早已易主,歷史亦是如此。赫利雖然奪得王徽,卻終究落于泰亞娜女王之手,險些令大奧德利亞帝國改朝換代。
若非王徽最終重返赫爾曼家族,恐怕大奧德利亞的江山將改姓他族。英勇一世的赫爾曼大帝,若知所選繼承人如此無能,只怕連陵寢也無法安寧。
后宮深處。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這些日子為娘擔憂至極,前線的消息無一利好,我每晚都無法安眠。\"
望著兒子,楊妃的眼淚如泉水般涌出,這情理之中。雖育有兩子,但六皇子顯然靠不住,一切還得倚仗眼前的這位。若是信賴六皇子,恐怕這世界對她來說早已終結。
\"孩兒讓您操心了。\"
赫爾曼掃視門前陳設,內務府提供的并非最新,昔日他們斷不敢如此怠慢。然而,由于那次敗績,赫爾曼連累了楊妃,至今已半月未踏足此地。皇宮的宦官最擅長見風使舵,從前皇上寵愛你們母子,故爾用度皆為上品,如今連來都不愿來了,這些用品也就將就用吧。
楊妃乃前朝公主,皇宮之事無人比她更清楚。當赫爾曼還是宮外的頑童時,她早已在這深宮居住許久。內務府之人善察言觀色,若你厄運纏身,就連一口涼水也難求。
\"怎能如此說,皇宮之人皆是如此,不趨吉避兇,他們便無法生存。但他們目光短淺,我兒自草原歸來,難道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即便不復當年,他們的選擇也已鑄錯。\"
楊妃洞察分明,如今帝子之中,鮮有擔當大任者。赫爾曼此刻對吳王赫爾克的憤怒雖烈,但未來定會啟用。這些宮廷中勢利之人,一旦吳王重獲重用,他們將成為首批遭清算的對象。
\"經此一役,孩兒確實吸取了教訓。若非我急功近進,此次我們本可獲勝。只是隨我出征的那些勇士們……\"
提及那些化為灰燼的戰友,吳王心中痛楚無比。世事皆可重來,唯獨生命不可。每個人的生命僅有一次,他們追隨吳王奔赴戰場,卻未得半分功勛,最終帶回的竟是自己的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