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卻說“讓你擬,你就擬。”
“是。”
圣旨是給朝廷各衙門的,尤其是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這倆言官部門。
“今后各宜仰體朝廷省事尚實之意,一切奏章,務從簡切,是非可否,明白直陳,毋得彼此推諉,徒托空言。其大小臣工,亦各宜秉公持正,以誠心直道相與,以勉修職業為務,反薄歸厚,尚質省文,庶治理可興,而風俗可變也。”
內容張居正其實都已經提出來了,朱翊鈞就是讓申時行組織組織語言,以圣旨的形式寫下來。
振紀綱,說的是紀律,也是法律。太祖高皇帝在立國之初就頒布了大明律,洪武至天順時期,法律異常殘酷,在這種高壓環境中,官員過得戰戰兢兢,連合理的意見也不敢提。
對此,張居正提出“故情可順而不可徇,法宜嚴而不宜猛。”
他還建議朱翊鈞“敕下都察院查照嘉靖初年所憲綱事理,再加申飭。秉持公論,振揚風紀,以佐皇上明作勵精之治,庶體統正,朝廷尊而下有法守矣。”
“申先生,”朱翊鈞叫申時行,“擬旨。”
重詔令,在這一條中,張居正幾乎把六部九卿都察院一一點名,要求他們明確規章制度,把手里的工作分出個輕重緩急,以確定處理時限,不可拖延耽誤。
“擬旨。”
核名實是考核官員的名望和實干,簡而言之就是考成。
一直以來,官員的升遷調動都沒有明確標準,頻繁調動導致一件事情還沒處理妥當,人已經調走了,事情都丟給下一任,而下一任也不了解情況,事情就這么耽擱下來。
雖然朝廷有京察制度,但已淪為黨爭的工具,并無實際用處。上一次京察,徐階和高拱
斗得天翻地覆就足以證實這一點。
張居正建議,朝廷應該制定嚴格的考成制度,來對官員進行考核,提高辦事效率。
在固邦本中,張居正開篇就提到攘外必先安內“自古極治之時,不能無夷狄盜賊之患,唯百姓安樂,家給人足,則雖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無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亂,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盜賊乘之而起。蓋安民可以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其勢然也。”
只要國內百姓安居樂業,不總想著翻盤朝廷,即使外有夷狄之患,也不足為懼。
要想國富民強,首先是節儉,其次是嚴懲貪腐,推行新政,開源節流。
這里他也給了朱翊鈞兩個建議,第一是吏部選拔官員的時候,必須考察實干能力,還要有一顆愛民之心。第二是嚴懲貪官污吏,抄沒家產以充軍餉,鞏固邊防。
“擬旨。”
第六曰飭武備,這一項是張居正最大的擔憂“臣之所患,獨患中國無奮發勵激之志,因循怠玩,姑務偷安,則雖有兵食良將,亦恐不能有為耳。”
打仗不僅需要糧餉和良將,還需要上下一心的意志和勇氣。
看到這些話,朱翊鈞便想到他在清明上河圖中所看到的景象,皇帝在風花雪月,大臣結黨營私,士兵玩忽職守。
對于如今的大明,張居正竟也有同樣的擔憂。
“故臣愿皇上急先自治之圖,堅定必為之志,屬任謀臣,修舉實政,不求近功,不忘有事,熟計而審行之,不出五年,虜可圖矣。至于目前自守之策,莫要于選擇邊吏,團練鄉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時簡精銳,出其空虛以制之。虜即入犯,亦可不至大失。此數者,昨雖已經閣部議行,臣猶恐人心玩遏日久,尚以虛文塞責。”
朱翊鈞叫申時行“擬旨。”
張居正每言一事,都會給出建議,并乞求敕下,朱翊鈞讓申時行連擬六道諭旨,帶回文淵閣。
張居正也沒想到,他的奏疏剛進上,這么快,圣旨就下來了。
要求百官少說廢話,多做實事,朱翊鈞身為天子,自然要以身作則,先讓他們明白,什么叫辦事效率。
“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于眾,斷在于獨。”
這也是張先生交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