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往矣吟出“一書一世界,萬氣蘊萬法”,萬卷書籍虛影化作萬千鴻蒙小世界,萬道驚雷降下,天地齊鳴之時。
在他的面前,出現了一座金色的天梯,一直從他身前,延伸到了虛空深處。
目視著這座金光燦燦的煌煌天梯,李往矣收起了萬千鴻蒙小世界,而后抬腿一邁,登上了金色天梯。
當他踏上天梯第二級。
雙腳剛一落定,周身內外氣機瞬間流轉,轟然一聲,他體內氣海登時化作了一座典雅而恢宏的文宮。
養氣成,而文宮現,他已經由養氣一境,突破到了儒道第二境開蒙境。
所謂開蒙者,放在世俗民間,指兒童經由學塾開始識字學習,接受教育,去除愚昧。
而對修道讀書人,則為開啟文宮,擺脫蒙昧,真正踏上修行證道之途。
李往矣讀書養氣十年,萬事俱備,文宮一出,萬道浩然之氣充盈流轉,開蒙二境便已大成。
沒有過多停留,他便抬腿登上了金色天梯的第三級。
伴隨金色天梯金芒閃耀,李往矣命海之中,漂浮空中的萬象更新印亦光芒大盛,外觀處鐫刻著的奇異道紋,發出道道異光,古樸、神秘而正大。
與此同時,整個命海也出現異變,本源之力沸騰激蕩,仿佛要改天換地。
命海內正在抄寫書籍的魂影女子,看到這一幕,被嚇了一跳,以為李往矣又要起什么幺蛾子作弄她。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發現并非是針對她,而是青衫書生整個人出現了飛躍、升華。
儒道第三境藏器境。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修道讀書人之藏器,具體表現便是本命物。
李往矣早已定萬象更新印為本命物,此物已然煉化,品階又高,他剛一踏入藏器三境,便又已大成。
感受一番萬物更新印的神秘道韻,他又邁向了第四級。
無需多言,當他兩腿站在金色天梯的第四級,他便已踏入儒道第四境格物境。
格物者,格物致知也
天地萬物皆蘊含大道之理,格其物,即窮其理,格物而明理,明理而知大道。
李往矣站在這第四級金色天梯上,文宮內萬道浩然之氣氤氳流動,周身萬座鴻蒙小世界飛旋。
腦海里,則再次浮現剛剛悟出的那兩句心語
“一書一世界,萬氣蘊萬法。”
此即他格萬卷書籍虛影之得,遂以化作術法神通。
格物四境,水到渠成。
隨即他又踏上了第五級金色天梯,境界亦攀升到第五境。
儒道第五境游學境。
此境之名,取自至圣先師周游四海,求學天下。
對儒家門生而言,則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于讀書習文之外,見識世間萬般事物,游而學之。
李往矣自下山以來,秀峰嶺見識天地封正,靈龜鎮遨游碧落殘天,三十里亭幫寧小姑娘黃粱圓夢,清江蘆船助馮七小姐大仇得雪,又在葬月谷大風城那一片歷史遺響中,見大風軍威,以及葉歸人踏月而來,一劍誅魔的絕世風姿。
如此種種,可謂多而奇也。
腦海里諸般經歷如浮光掠影,一閃而過,內外氣機暢快流轉,游學之境已然圓滿。
于是他又踏上了第六級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