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正南門旁邊,有座娘娘廟,全名叫“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廟”,供奉的是東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
規模尚可,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楹。
解放前這里曾是挑花工廠,工人多為海淀的窮苦婦女,普通得緊的一個小廠,竟被姑娘們干得風生水起,尤其一幅名為“頤和園全景”的刺繡,惟妙惟肖,深受時人喜愛,遠銷東南亞。
老輩人相信這是塊福地,近來年香火恢復,愈發旺盛。
娘娘廟對面,橫穿馬路,也就是長征食堂那排街上,有個胡同口,便叫作娘娘廟胡同。
娘娘廟走到盡頭,到下洼子,再往前,就是老虎洞,入了海淀小鎮。
如果說軍機處胡同,是從北大小南門進入海淀鎮最方便的路,那娘娘廟胡同,則是從北大正南門入鎮的便捷之徑。
小龍的家,就在娘娘廟胡同內。
胡同不小,人口稠密,大片大片的四合院,多半已成為大雜院,但仍有少部分被家境殷實的人家所持有
這些家庭基本在房屋私有化那會,已經賣過給公家一些房產。
小龍說的要變賣的四合院,入胡同二十米便到。
現在,三人戳在一堵高墻大院外面,李建昆前后打量,首先對這個地段是非常滿意的,回燕園穿條馬路就是,兩分鐘能到北大正南門。
往前去往海淀小鎮,到老虎洞慢悠悠晃蕩過去,七八分鐘也能到,那里商鋪林立,簡單的日常生活需求都能滿足。
“嘖嘖,這位置可以呀。”
小王見天東奔西跑,對附近一帶的熟悉程度,如今未必遜色于李建昆。
小龍咧嘴笑道“這院子也可以啊,我們胡同數一數二的好院。”
李建昆問“知道為啥要賣嗎”
小龍壓低聲音道“我聽我爸媽說的,他們家有個兒子,大學生,好像是昆哥你們隔壁的。”
“青華。”
“嗯。”
“咋了”
“年前出國了。他們家這時候賣院,怕是也要跟去,我媽說應該不打算回。”
李建昆微微蹙眉,懂了。
王山河還拉著小龍一陣打聽,半晌后,搞明白狀況,瞪眼道“臥槽,這能行建昆,大學生都是公派留學吧他父母也跟過去,一家人不打算回來”
李建昆聳了聳肩。
小王怒道“瑪德,這是啥行為叛徒啊建昆,咱們檢舉揭發他們吧”
“人家還在呢,沒發生的事情,你揭發個什么賣房子人家能編出一萬種理由。”
“這不擺明的嗎等事情發生不就晚了”
李建昆搖搖頭,“讓他們去。”
你留不下一個內心已經叛變的人。
再說留下又有什么用
活著浪費資源,死了浪費土地。
他心頭暗嘆,看來第一撥移民潮,要開始了。
改革開放后,國門打開,政策放寬,從78年起,移民海外不再禁止。
這個國家攏共爆發過三次移民潮,當下是一次,后來被人稱作“洋插隊”。
92年,漂亮國通過中國學生保護法,使得中國留學生及其親屬,總計約七萬人,涌入漂亮國。
同一時期,以加國為代表的國家,放寬技術移民的入境條件,以彌補國內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
當時有人寫過一本,叫bj人在紐約,后被拍成電影,引發不小轟動,許多人這才明白,原來外國的月亮也沒那么圓,空氣未必是甜的。
最后一次,是千禧年之后的富豪移民。
也稱投資移民。
簡而言之,即一群在這個國家掙了錢,跑去發達國家享福、做貢獻的家伙。更有甚者,人在國外享清福,還在掙著這個國家的錢。
hetui
小龍撓撓頭道“昆哥,王哥,那這房子還看嗎”
“看哪。”
李建昆踱步走到院門前,喂他們一口翔,讓他們趕緊滾犢子,留下來就是禍害,一坨子精神污染。
拍過門后,院門打開。
李建昆和小王見到這家的一對中年夫婦。聽說是買房的人,兩口子喜出望外,殷勤邀請二人到正北方的堂屋里落座,奉上茶水。
小王陰陽怪氣道“聽說你們是要出國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