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長江的入海口,強有力的對海防御對于上海的安全有什么樣的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
3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的海防建設卻約等于0。
從地圖上看,上海和淞滬地區背靠江蘇、浙江兩省,面臨東海,形成了一道被長江口和杭州灣夾在中間的凸形海岸線。
自北向南,從江蘇太倉到寶山縣境內的小川沙的這一段長江岸線,是上海對海防御的左翼。
從寶山獅子林到吳淞口和白龍港,正對著長江口的南岸,居于上海對海防御的中間地帶。
從白龍港經金山衛再到浙江的乍浦,為上海對海防御的右翼。
連接這左中右三翼的海岸、江岸線總長度約350公里。
其中乍浦、金山衛、白龍港、吳淞口、川沙口、瀏河口等處的地形都相當適合海上來犯之敵登陸和戰役展開。
中日兩國海軍實力對比極為懸殊,國軍沒有任何可能在海上阻止日軍的登陸企圖。
一旦中日兩軍在上海地區爆發戰事,日軍必然會憑借其壓倒優勢的海軍為其提供的機動性在他們喜歡的任何地點實施登陸。
對此,中國唯一的對策大概就是在這些關鍵地段構筑大量堅固工事與岸防炮臺,來拖延日軍的登陸,為主力投入反擊作戰爭取時間。
然而在這些對上海的安危極為重要的方位地段,中國卻不能構筑任何形式的防御工事體系,甚至連小規模的步兵的觀察哨位都沒有。
至于位于黃浦江和長江交匯處的吳淞要塞區,尤其是吳淞獅子林炮臺,在“一二八”就已經遭到日軍的破壞。
后來雖然有重新整修的打算,但因客觀條件限制直到現在仍未動工。
與防御極為薄弱的中國方面相比,日本在上海反而有齊全完備的軍事設施和相當規模的兵力。
此時,日軍在上海部署有海軍第3艦隊指揮下的上海特別陸戰隊約2500人。
日軍的上海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設在北四川路終點與東江灣路之間。
這是一座鋼筋水泥建筑,高大堅固,集兵營、炮兵陣地、觀察所和軍火庫于一體,成為日軍在滬防御體系的一個中心要塞。
以這個司令部為核心,日軍在整個上海地區輻射出80余處據點和軍事設施。
這些據點和軍事設施廣泛分布于虹口、楊樹浦、滬西和浦東地區,構成了一個完備、堅固的防御體系。
除了幾千名海軍陸戰隊以外,日本海軍在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上的兵力也同樣不容小視。
日本駐華海軍艦艇統一編成第3艦隊。
由于中國海軍實力薄弱,日軍并不需要在中國境內部署較大較強的主力艦艇。
以日俄戰爭時期的老式裝甲巡洋艦“出云”號為旗艦的第3艦隊所屬的艦艇大多是些老舊的非主力艦和適合在長江內巡航的淺水炮艦。
當時在長江上活動的日軍艦艇主要是其第11戰隊所屬的12艘內河炮艦。
可悲的是,就是這些并不能算很強大的艦艇,卻可以沿著長江航道從上海到宜昌到重慶,自由往來通行無阻。
基于以上日軍強大的軍力支撐等種種原因,特高課總部在上海的活動幾乎是處于一種半公開的狀態。
而特務處上海區看似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外勤站,但這些年的工作成效卻與其規模和實力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