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子的問話,剩下的眾臣也等著楊清源的回答。
楊清源不慌不忙,從袖中取出一份書卷,由一個內侍上呈天子。
“楊卿這是何物”
楊清源答曰,“回陛下,這是司煊衛,三年來,也就是自大理寺重建以來的記錄,其中記錄了大理寺附近四坊三年來的所有火災”
楊清源一頓之后,繼續道,“自大理寺重建至今,僅失火兩次,且都沒有人員傷亡。從來沒有人犯死在大理寺中”
大理寺沒有執行權,楊清源也不會有所逾越。
周帝滿意地點了點頭,現在看來,楊清源辦事他都是可以放心的。
眾人傳閱了案卷之后,確認無誤。
“陛下、太子殿下、各位大人,這不過是審訊方法之中的詐術罷了大理寺審案,很要動用刑罰以攻心為上”
待到說完之后,楊清源朝衛東來點了點頭,說道,“衛大人,請繼續”
衛東來似乎沒有受到影響,繼續問道。
“周明生本官問你,這卷宗之上寫了,在死者劉雪的閨房之中找到了一塊白玉扇墜,上面有你的指印此事你作何解釋”
周明生對于這些事情,都已經仔細推敲過了,立刻辯解道,“大人冤枉啊那塊白玉扇墜并不是小人的小人見過那塊扇墜,那是郢國公之子馮虔的扇墜此事馮虔可以證明啊而且那什么嘮子指印說不定就是楊清源編出來陷害小人的”
未等楊清源呵斥,一旁的程青松便冷冷地說道,“指印之法,自古有之,楊大人只不過是將指印提取得更加清晰而已”
不同于后世,指印之法是沒有牢固的理論依據的,但是程青松的這句話算是給楊清源站臺了。
大周監察系統一把手,地位還在六部尚書之上,與大學士平起平坐。
眼前這位大佬出手,衛東來也沒有在指印上多做文章,繼續問道“既然不是你的為什么上面有的指紋”
看似是訊問,其實衛東來是在引導周明生脫罪。
“小人與馮虔乃是舊友,也曾把玩過那塊扇墜,上面有小人的指印也是正常的事情。”
楊清源聽到此解釋,心中感到不妙,衛東來確實也是刑律高手,他的目的就是要將周明生和這塊白玉扇墜的聯系割裂開來。
“衛大人有所不知在這塊白玉扇墜上,只有周明生、死者劉雪的指印而馮虔也向下官敘述,這塊玉佩早已丟失了數月,這么長的時間過去了連馮虔的指紋都消失了,為何周明生的指紋還在”
“指印之法玄之又玄,或許因人而異。單就一枚白玉扇墜,證明不了任何問題。僅以此為憑,恐有證據不足之嫌。”
衛東來看著楊清源說道,“楊大人曾經在刑律審判上提出了一個概率,叫排除其他合理可能楊大人自己以為,這周明生一案中的證據能證明本案嗎”
“”
楊清源將目光轉向了上座的周帝。
昨夜周帝聽到了周明生招供的全過程,還詢問了丫丫,如果周帝此時開口,那么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周帝才是這個案子的最終決定人。
只要周帝信了,任衛東來舌燦蓮花,都不能改變結果。
但周帝卻高居皇座,神情平淡,看到周帝的表情之時,楊清源就知道事情已經發生變化了。
太子應該是用了什么方法,讓周帝保持中立,甚至偏向他。
不再指望周帝,雖然證據略有不足,但楊清源還是不打算放棄。
“衛尚書可曾仔細看卷宗除了這塊玉佩,還有人證死者的女兒可以指證,周明生和李守的長相極為相似,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而案發的時候,周明生又恰好在萬年縣。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能證明周明生殺人的事實,但有如此多的間接證據可以佐證。”
楊清源直視衛東來雙目說道,“每一個間接證據均能夠從不同側面間接證明部分案件事實,且各個間接證據能夠互相印證并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最終得出的便是事實”
衛東來卻搖頭否認道,“楊大人你所說的證人,只是一個孩子,如此幼童之言,豈可為證”
“衛大人此言謬以,孩童之言為何不可為證證詞的效力應當視其證明內容與該孩童的年齡、識別能力是否匹配而定。若孩童證詞復雜繁瑣,自然不當采納。可如今死者之女雖然年幼,但自家的父親應該不至于認錯吧”
衛東來立時反對道,“楊大人此言謬矣本朝對于此法雖然沒有規定,但前秦之律中的囚法卻有解析,謂之二人相證,事未可知雙方針鋒相對的證詞,沒有第三人的驗證,誰人為真,誰人為假,如何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