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最大的優點就在于只取文章。
無論是策論、刑名、墨貼、經義都是可以從書中學到的,當然世家子弟,官宦人家肯定有其優勢在,但這個優勢只體現在學習過程之中。
即便是楊清源這個大周最大的關系戶,也參加了難度最大的會試,并且以經義,詩詞,策論,刑名四科,讓原本對此有疑義的主考官錢牧謙心服口服,摘得會試第五名。
相當于自主招生,但是也參加了特招的筆試和面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所以楊清源并沒有被整個文官集團排斥,而是將他視為正常及第的進士后輩。
科舉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其優越性是無法代替的,為社會下層民眾了新的上升通道,動搖了門閥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以考試取士,權在國家,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亦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相比于所謂的九品中正和舉孝廉,科舉的公平性不知高了幾何
所謂九品中正,是以中正官對于地區的人才進行評價,稱為中正定品。
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即家世、行狀和定品。
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被品評人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
行狀,就是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于品德評語,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定品,就是確定品級,由中央分發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
中正定品后,將結果上交司徒府復核批準,然后送吏部保存,作為選官的根據。
在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家世,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就是所謂考察人才綜合素質。
科舉固然有萬千不好,但他確實相對公平的,乃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重要通道,對于科舉有所異議的人,提倡素質教育,選拔綜合素質人才的,取締科舉的人,非蠢即壞
不提京師之中的一場小小變故。
楊清源此刻已經來到并州北部,再向前就是云中都護府了。
曾經的天策軍就是駐扎在此處的,但是因為北境之戰的大捷,所以天策軍的防線向北推進了兩百余里,大片的草場被大周所占領,可以培養更多的優質戰馬。
這也是設立云中都護府的重要意義之一。
馬上就要到天策軍的營地,這就是楊清源何為執意要來北境的原因。
在神策軍和神武軍不能輕動的情況下,只有天策軍南下才能破局,但是此刻的天策軍被梁王的大軍死死纏住了。
即便是李承恩想要放棄云中都護府的防御,梁王察罕帖木兒也不會讓他如此輕易地離開。
只要并州失陷,那天策軍就相當失去了后援,梁王就是靠磨都能磨死天策軍。
楊清源來此當然不是為了擊破梁王,現在的梁王就學司馬宣王的戰術,堅守不出,可一旦李承恩所部有會退的跡象,梁王便會揮師追擊,死死咬住李承恩。
所以李承恩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在適當的時候抽調兵力緩緩后撤。
但是半個月的時間,李承恩才僅僅抽調了兩萬人馬。
楊清源思考半晌,再次快馬加鞭向著天策大營方向趕去,他要去說服趙敏,讓梁王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