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清源不能擔任的情況下,趙天麟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趙天麟不是麟德天子的嫡系,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是太祖的舊臣,太宗舊臣甚至是熹宗舊臣。
對比麟德天子,趙天麟可能更忠于大周。
而另一個人選就是曹雪陽了,曹雪陽雖然出身天策軍,但她是楊清源的紅顏知己,十三未稱帝前,甚至開玩笑叫她“師娘”
她無疑比趙天麟更加偏向麟德天子。且曹雪陽武功高強,戰功赫赫,三戰斬三王,獲封平陽女侯,在軍中威望也極高。
于是乎,曹雪陽就成了龍武軍的大都督,負責重建龍武軍。
這是對于曹雪陽忠心的認可,并非對其統兵能力的認可。
在內閣中樞看來,拱衛天子,趙不如曹,領兵打仗曹不如趙。
特別是雁門一戰,為朝廷打了一針強心劑。
這種情況下,朝廷中樞肯定是更愿意重用趙天麟。
內閣中樞遂以趙天麟為帥,派出御林軍十五萬,又從地方抽調了五萬守備兵馬,合計二十萬人,再與趙天麟原本的兵馬重新匯編,成立了一支新的兵馬,名為平靖軍。
其意,便是平了趙王的靖難之意,由趙天麟為主帥,合計二十五兵馬。
趙天麟在接到圣旨詔書之后,臉上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憂慮之色。
他對于自己的狀態是最清楚的,雖然戰勝了邱福,但這場勝利更多是邱福自己浪輸的。
想要玩中心開花,里應外合那一套,徹底吃掉龍武軍,所以才會孤身犯險。
若是邱福不犯錯,趙天麟是沒有機會贏的。
在戰斗中,趙天麟也察覺到自己的狀態下滑,相比于二十年,無論是他的體力還是對于軍隊的掌控都有所不如了。
之前的七萬大軍還好,二十五大軍,趙天麟從軍多年,卻從沒有統領過這么的兵馬。
然圣命不可為,趙天麟內心也是想打這一仗的。
他今年虛歲已經八十,打不了幾年的仗了。他也想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指揮一場留名千古的戰役。
巨鹿之戰,垓下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虎牢關之戰這些戰役無不是名傳千古,即便其主將身死魂滅,但其過往依舊被千古傳頌。
多方結合之下,趙天麟接下了這道詔書。
負責傳旨的內監隨即對著起身的趙道,“趙帥,陛下密詔。”
趙天麟正欲再次下跪接旨,便被這內監給扶住。“趙帥,天子口諭,趙帥不必跪迎密詔。”
“臣趙天麟,接旨”
“陛下口諭,趙卿之大勝,使得神都之內,人心浮動,朕心不安,望趙卿謹慎用兵,慎之,切切”
十三在議事之時,感受到了群臣的急切之感。
他們似乎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平定趙王之亂,甚至連一貫沉穩的王華也是帶著急切之意。
因為內閣中樞看到了幾乎,能夠推行他們的國政的機會。
此前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遭到了北地世家望族的抵觸,使得國政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