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河的北岸的血戰,從旭日東升打到了日正鄭
跟隨趙麟渡過白溝河的七萬余兵馬已經折損了三萬余人,有五千步卒和少部分騎兵此刻尚聚集在趙麟的周圍,但也陷入重重包圍之鄭
這一戰,七萬平靖軍如果有一萬能安然逃脫,都是大幸了
趙麟此時像是蒼老了二十歲一般。
原本他雖然年過八旬,但精神矍鑠,就算他六十歲,也完全沒有問題。
但現在看上去,趙麟雖然身形沒有變化,但是氣質上顯得形容枯槁。
今日之敗,非他之罪。
但敗了就是敗了,再多的借口也無法挽回陣亡士卒的性命,也無法改變現在的局勢。
“你們降了吧”趙麟握緊了手中的春秋青龍大刀。
此戰敗局已定,他今年已然八十有三,戎馬大半生,從南打到北,在他風燭殘年之時,還跟隨于延益力挽狂瀾,又貪之功,從楊清源處分潤了滅國之名。
他的一生已然是圓滿的了可這些將士,這孩子不一樣,他們大部分都是二十歲出頭。
人年紀一大,就容易心軟。
若是換了四十年前他會毫不猶豫地向敵軍反沖鋒。
若是二十年前,他會堅守簇,戰至最后一兵一卒。
但現在,他不想這些年輕的生命跟隨他一起死在簇,他們還可以有美好的未來。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和自己的孫子趙離念差不多大,將心比心,他們的家人血親又如何肯讓他們戰死于此。
“趙帥這是哪里話”
但見一個少年校尉站出來道,“趙帥欲為社稷盡忠,我等雖不及趙帥,但也不是貪生怕死之輩,為國效死,誓殺國賊。吾輩義不容辭”
這一番話,激起了眾多青年將士的血性
隨著楊清源的軍制改革,軍中校尉級的軍官開始年輕化,這些人都在軍中識得字、讀過書,相比于之前的軍隊,他們更加重信念
“對我等不畏死,更怕這不勇之名,背負一聲”
“為社稷而死,死得其所”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這一群平靖軍的青年將士爆發出的勇氣是驚饒
相比于這些人,那些三十出頭的將校士卒,便顯得顧慮更多了
不是他們不愿為國效忠,而是他們心中牽掛多了,牽掛多了,便難像年輕時那般決絕。
妻子、兒女,父母,都需要考慮在內,雖然朝廷對殉國之將士的撫恤極為到位,但不可能比他們活著更好
若是主帥有死戰之志,他們也不會起這個念頭,可現在趙麟都已經這么了,不得不讓他們重新審視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