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
張文弼麾下弓騎的速度再次提升了一個檔次。
這支騎兵本就是趙王軍中的精銳,其中還有不少后金的青壯加入其中,使得弓騎能夠將原本的后金的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加速的瞬間,弓騎出手
“蹦”
“蹦”
“嗖”
“嗖”
羽箭破空之聲緊接著弓弦崩響的聲音傳來。
這些弓騎此時裝備的都是重箭,其射程雖然相比于一般的箭矢要短,但其拋射下墜時的威力更勝普通的箭矢,其穿透不遜色于神機弩,可以貫穿鏈甲、皮甲和葉甲。
龍武軍的強弩手防御力不算低,趙王軍的弓箭手與弓弩手都是裝備皮甲的,畢竟也沒有指望這些人能擋多少傷害。而且這些人還是裝備了腰刀的,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放下弓弩近身搏斗。
傳統的弓箭手,可都是軍中精英,體能和力量比普通士兵更好,弓箭手理當是身材健頡,膂力過人才能拉得開弓。
比如明朝鄭成功的精銳“鐵人軍”,根據從征實錄中記載鄭成功的鐵人軍“每班帶班長六員,配云南斬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
后世藍星的很多游戲都將弓箭手和敏捷屬性掛鉤,純屬是誤導別人。
弓箭這東西比揮舞什么武器盾牌要累多了,因為使用者不可能用爆發力,那樣弓極易損壞,需要穩穩慢慢地開弓。瞄準的時候,使用者還是在全力拉弓的狀態和弓僵持著的,哪怕只有幾秒,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傳統的弓箭手拿上大刀利斧,照樣是一把好手。
而龍武軍則對此做出了“小小”的改變。
將弓弩手作為大軍建設的中心,在此之前只有前宋的軍隊這樣做。
龍武軍中的弓手很少,但弩手確實多得不計其數。
弩和弓雙方各有優劣,但對于龍武軍來說,弩要好用太多了。
弩張開后不必費力保持,可以托在手中從容瞄準,因此能夠做到很多張弩聽從號令一起發射。而弓無法長期儲存機械能,在戰場上一般射速很快,基本上是即拉即射。
對于龍武軍這種依靠齊射戰術來對付敵人的軍隊,弩的這個優勢至關重要。
而弓手需要強大的力量來射擊,但弩手不然。
弩的拉力可以做得很大,甚至大到遠遠超過弓的地步。
最常見的弩一般用手臂就能拉開,威力與弓相當,區別就是弓上下豎立,而弩則是左右橫放,并且多了弩機和望山,即所謂臂張弩。
臂張弩之上是蹶張弩和腰張弩,蹶張弩在拉弦的時候借助蹬力,腰張弩則多了腰鉤的設計,整個人坐在地上,用腰力和雙腳蹬力上弦。
所以使得更多身體素質一般人可以成為弩手。
不僅如此,龍武軍的強弩手是裝備的不是皮甲,而是輕絲鎖甲。乃是將精鐵熔煉成細絲,編成小鐵環,隨后互相扣扭編制而成的護甲,重里輕且柔軟舒適,穿之亦不會對行動造成太大影響,依舊可以自如開弓。可以抵御箭矢,但是對于大刀重斧的劈砍沒有太好的抵擋效果。
這也是楊清源和曹雪陽權衡之后得出的結果。
因為龍武軍特殊的戰法,導致了遠程兵種在龍武軍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龍武軍弓弩手的裝備也是極為重要的。
不僅僅是大規模裝備了神機弩,而且還為這些強弩手配備了輕絲鏈甲,完全舍棄了腰刀這樣的近戰裝備,只有一把短劍防身。
主打一個遠程壓不住,近戰也就不打了
張文弼的弓騎一陣箭雨覆蓋落下,若是尋常的弓弩手,在這種拋射重箭的攻擊下,基本是絕無生機的,重箭落下的力道甚至能夠貫穿其身軀。
不過面對龍武軍強弩手裝備的鎖甲,箭矢雖然能擊穿,但其上的力道在穿透鎖甲的時候就消耗殆盡,所以龍武軍雖然有六百余弓弩手中箭受傷,但死者寥寥無幾。
“連環神機弩發射”
連環神機弩,這是在楊清源的設計草圖之下,有將作監的能工巧匠制造的新型弩機,說他是弩機,還不如說是弩車。
其設計理念很簡單,只是將神機弩強化,縮減之后,安裝在了可行動的弩車之上。
連環神機弩在一瞬間便可射出五十支弩箭。
傳說季漢丞相諸葛臥龍所涉及的元戎連弩,可十箭連發。木門道之戰中,曹魏大將張合便是死在這連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