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成了蜀漢以步卒對抗曹魏騎兵的利器。
后來連弩被曹魏繳獲,送到了曹魏給事中馬鈞的手中,鈞見諸葛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他認為這元戎連弩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于是下了一番苦功加以研究。在連弩的基礎上“作之可令加五倍”,連弩一次能射十支箭,威力增加五倍應該一次能射出五十支箭。
當然此雖有史料記載,但無論是元戎弩還是馬鈞弩都早已失傳了,大周的玄機
弩也僅僅是還原了部分元戎弩的技術,但是在威力上還是有所不如。
楊清源不懂機關巧術,但是他有理念。
雖然現在的連環神機弩機體龐大,但以車載之可以提高其機動性。
一次可以激發弩箭五十支,其穿透力更勝神機弩。
據說當時設計之初,楊清源想要將這連環弩車命名為“喀秋莎”,但是遭到了將作監和六軍都督府的強烈反對。
這名字不但難以釋義,而且極為繞口,在雙方的協商妥協之下,才將其命名為連環神機弩。
龍武軍陣前,原本嚴絲合縫的盾陣突然一開,大盾之后,百余輛弩車被緩緩推出。
張文弼在龍武軍陣型變換的第一時間就察覺到了問題,立刻撥馬轉向。
不管龍武軍是要用輕騎追擊還是用其他的什么辦法,現在跑肯定是沒有錯的。
數千的弓騎在張文弼的指揮下,在龍武軍陣前甩尾甩出了一條漂亮的弧線,想要故技重施,來躲避龍武軍的箭雨。
但隨后事情的發展,讓張文弼感到一陣窒息。
一百三十六輛連環神機弩車在推出之后徑直對準了趙王軍的弓騎兵。
“放”
突然之間,無數的弩箭向著趙王軍的弓騎兵疾射而來。
在十息之間,這些弩車竟然射出了五十支弩箭。
如此密集的平射弩箭讓趙王軍的弓騎躲無可躲,避無可避
六千八百支平射弩箭,在一瞬間爆發,威力更勝龍武軍所裝備的神機弩。
趙王軍的弓騎猝不及防之下,紛紛中箭落馬,只是一輪齊射,便射殺了趙王軍兩千余弓騎。
騎士與戰馬的尸體在龍武軍的陣前躺了一地,還有些戰馬與騎士尚有生息,不住地哀嚎,鮮血不斷地滲入大地之中,被沙土所吞噬,讓紅葉原的紅葉更加妖艷。
“這是什么器械,竟然有如此威力”
逃過一劫的張文弼看向這些正在緩緩后撤的連環神機弩車,一臉的震驚。
只是一瞬間,這百余輛弩車便激發出了如此鋪天蓋地的箭雨,還是平射的弩箭。
重要的是,弩箭的威力
張文弼甚至看見,許多弩箭在貫穿了戰馬之后,甚至繼續飛行,去勢不減。
這種戰爭器械的威力實在是驚人,現在他們還是襲擾為主的弓騎,若是有騎兵從正面進行集群沖鋒,張文弼甚至不敢相信那畫面。
但很快,張文弼就鎮定了下來,這種弩車的威力雖然強,但絕對有巨大的缺陷。
否則龍武軍何必費勁和自己打防守反擊呢
直接用這弩車平推不就完了以現在趙王軍的裝備根本難以抵擋這種連環神機弩車的威力。
從剛剛的情形來看,恐怕這種弩車在長時間內只能激發一次。
不得不說,張文弼的反應的確是屬于頂尖水平,輕松就看出了連環弩車的弱點所在。
楊清源想要將其的命名為“喀秋莎”,不僅僅是因為其像喀秋莎那般在瞬間爆發出強大的火力,也是因為其考驗后勤的填裝
這連環弩車就是屬于“射擊一時爽,填裝火葬場”的存在。這五十支弩箭的填裝,四名士卒,即便有絞盤輔助的情況下也得一個時辰才能完成。
也是因此,龍武軍才沒有大規模的生產這種連環弩車。其局限性還是太大了,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驚人的威力。
張文弼心中有了猜測,也不作過多猶豫,立時想要行動,可他轉頭看去,身后的一眾弓騎眼神之中已經多是畏懼之色。
剛才的那一幕留給他們的震撼感實在是太強了,張文弼麾下加上張世美調撥給他的兵馬,共有七千余弓騎,可只是剛才的一輪齊射,便有兩千余人馬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