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橋堡雖然有五十戶禁軍,還有幾十戶平民,加起來一百多人,但卻并沒有一所自己的社學。
一所社學的開銷并不小,且多數村民跟老爹一樣,舍不得束脩。
武士恪自家妾侍也有文化,便干脆讓王氏教老三開蒙,甚至之前懷義等也是跟著學的。
“這不行,不讀書哪行,咱們武家要抓緊辦一所族學,秋后就開學,到時把三郎送長安來。我在南城有個幾畝的院子,收拾下就捐出做族學。”
辦族學是武士彟提的,武士棱也十分支持,如今武士彟人在揚州,這事便由他這個族長牽頭來辦。
真要辦這事倒也簡單,他們四兄弟牽頭,每人捐出一百畝地進族學,再捐個院子,捐些桌椅錢帛家具這些,就可以聘請先生開課教學了。
這些捐贈出來的田產錢帛房屋等,專屬于族學,歷來朝廷官府對于這種性質的產業,稱為義產,就算將來萬一犯事獲罪等,比如說武士彟或武士棱獲罪抄家等,他們捐出來的這些產業,也不受影響,哪怕整個家族都牽連獲罪,祖墳墳田、家族族學學田這些,都不受影響。
很多大家族都會置辦這樣的產業,祖墳、族學,墳田、學田,既是對族中貧困者的保障救濟,也是對家族的一個未來保障,有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不少大家族里一些有地位的,甚至年年都會捐獻進去,有的還會辦家族義倉,往里捐糧捐錢,所儲族中義倉糧,既用于備災救荒,也用于按時給那些族中孤寡老弱殘疾發放救濟。
而這樣的家族,其凝聚力是非常強的,因為家族是能保障族人利益的。
向來摳門慣了的老爹,居然難得的道“這是好事咧,我也捐,”他很大方的表示愿意捐些糧,“我捐三十五石糧。”
這個數字有零有整,這是他一年的退體金。
老武做為七品旅帥,一年祿米是七十石,但他品級不夠五品,所以只能享受四年的半祿,四年后就沒有退休祿米了。
一年半俸剛好是三十五石,一次捐了一年的,按一畝五六斗的租子收入算,這下捐了六七十畝地的租子收入,還是咬牙下了點血本的。
懷義在旁邊也表態,“我捐十五石粟。”
他是現職九品武官,一年祿米三十石,這是捐半年。
懷玉想了想,也挺支持辦族學的,族學畢竟沒有能力贏利,這是族中公益性質的事情,主要就靠族人捐贈維持。
他自己現在雖有一百畝地,但也還是在家里名下,他自己手里也就是程處默給他的十枚金錢,張出塵給的三百匹絹,潤娘的陪嫁肯定不能動。
“我捐五十匹絹。”按現在糧價,五十匹絹,其實就值五石米,不過他手頭本錢不多,還得留著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