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見證了那些神跡,他們現在對懷玉的話那是完全相信,此時的懷玉不是鎮將也不是某位朝廷官員,他是鹽神的使者。
六十五家制鹽豪強們帶著幾百戶散灶戶們一起激動的奔向三井。
一桶桶井水被打上來,仍然極淡。
大家卻勁頭十足的汲水,輪流接力。
一勺勺的井水潑在沙土里,終于,有變化了。
一名老燒手直接喝了口,那井水已經十分咸苦,可他卻高興的流淚,直接跪地上對著眾人歡呼。
“鹽神回來了,鹽鹵重新流出來了。”
“鹽井寨活了。”
一群老燒手們都擠上來從新打上來的井水里直接拿手捧著喝。
“哎呀,就是這個味”
“咸鹵水,是咸鹵水。“
“地道。”
經驗豐富的老燒手們,甚至能直接用口嘗就嘗的出這鹵水的咸淡,“一鍋絕對能出十五斤鹽,好鹵”
“開火,煮鹵,制鹽了”
鹽匠們激動歡呼,放開嗓子吼起來。
就在上井房附近新修的灶房,只有頂沒有墻的官鹽坊灶房里,立馬開始燒火,抬水鹽工們則把汲上來的鹽鹵倒進一個大桶,三百斤一大桶的鹵水,兩個伙計一聲吆喝便抬了起來,高興的往灶房去。
一群人圍著他們,跟著他們腳步,興奮的跟喝醉酒一樣。
鹵水倒進烤房大鍋,開始煮鹽。
懷玉也跟著圍觀,先是去除雜質,撈去芒硝,然后繼續加熱,六個小時后就能結晶,得到一鍋鹽了。
五十斤水六個小時,最后能熬出十五斤鹽。
激動的鹽吏向懷玉介紹著這里的傳統制鹽之法,因為上井的鹵水濃度高,所以都是直接就煮的,而鹽神婆婆所在的成州鹽官寨,那里鹵水濃度就低,他們制鹽就得多好些工序。
打上來的鹵水要先澆在沙土上,然后把沙土裝簍,繼續用鹵水澆,用這樣的方法把鹵水濃度提高,然后再去煮,這樣能節省柴火、時間,也能增加出鹽率。
但他們鄣鹽的上井,五十斤水直接就能煮出十五斤鹽來,根本無須那般多費手腳。
“咱們鄣縣鹽通過九條鹽道遠銷巴蜀隴右河西關中等地,鹽好價優。”
按鹽吏所說,這里一般產兩種鹽,一種是熬成后含水份較多,如銀錠狀的塊鹽,一般十斤一坨,鹽井寨人稱為結鹽。
“結鹽一般是遠銷,我們本地銷售的則是熬成后直接盛起的水鹽,也稱散鹽、軟鹽。”
“若是巴蜀等較遠鹽商,一般會要求我們把結散烘干一點,水分更少,更堅硬也更易長途運輸,這種稱為鍋巴鹽。”
當第一鍋鹽歷經六個多小時終于熬出后,所有鹽家、灶戶、燒手們都興奮歡呼,老燒手們甚至評價說這鍋鹽如何好。
可懷玉看著真跟鍋巴一樣鏟起的鹽塊,跟他印象里的雪白的鹽完全不搭邊,一大塊硬邦邦的都能當成武器,那鹽粒大小不均,顏色暗黃,甚至還含有不少黑色雜質。
弄點放嘴里一嘗,咸中帶著苦。
“這是最好的鄣鹽”
“這鹽過濾打撈,細心熬煮三個時辰,水份也特意烘干了,這可是上等結鹽,都是老燒手的手藝了,一般伙計可還熬不出來呢。”鹽吏得意的道。
懷玉大失所望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