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猛龍過江
鹽井寨的廢墟上,充滿了歡呼聲,大家滿懷著激動喜悅。
正所謂鹽鹵一出,錢帛自來,從此又可以水里撈銀。
當天,已經有許多家灶房開始復工,雖然有些作坊都還沒恢復,可只要把灶打好鍋架好,便可以趕緊先制鹽,其它的慢慢來。
灶房火一點,便停不下來,需要大量的柴草,于是乎大量災民百姓們也有了活計,只要還有兩把力氣,那么砍柴挑柴都能賺到一份工錢,而汲鹵水、挑鹵水等,也需要大量人手。
鹽井寨上的青煙裊裊升起,灶戶們回來了,燒手們也回來了,柴客、挑夫,一個個都在往回趕。
懷玉每家灶房都去走訪,發現他們制的鹽,不管是結鹽還是水鹽,質量都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說很差。
這玩意放后世,估計腌咸菜都瞧不上。
可在這些燒手、鹽家手里,卻很自豪的說這是好鹽,起碼比成州鹽官寨、秦州鹽泉寨的鹽都要好,岷洮那些羌鹽就更比不上了。
也就朔方烏白池鹽、河東解池的解鹽能跟他們比。
每家灶房煮出鹽后,第一鍋鹽,都還特意給懷玉送來了一份,上井的一鍋出十五斤鹽,送來一斤八兩,下井的出十四斤鹽,送來一斤六兩,小井的出十斤鹽,也送來一斤。
“這是規矩。”
鹽吏趙宗昌告訴懷玉,大唐和前朝隋一樣對食鹽是不專賣專營的,各地鹽井鹽池等也不禁民采。
鹽井寨這里制鹽,從隋朝時恢復因五胡亂華中斷了二百多年的制鹽業后,便留下了一個規矩,任由民戶汲鹵制鹽販賣,但所制之鹽也是要交稅的,這稅分兩部份,一部份是直接要交十分之一的鹽,一部份則是征錢絹。
上井十五斤鹽交一斤八兩,剛好是一成份子。
官鹽場制鹽也要交。
交上來的鹽和錢,有部份要上繳朝廷戶稅,有部份則要上供秦州都督府,還有部份則要上繳給渭州府、鄣縣,以及原來駐鄣縣的平樂統軍府等等,這錢分的人多著呢。
鹽在鹽井寨,比朝廷的開元通寶銅錢還好使,這是硬通貨。
不管是換糧換錢都是十分暢通,尤其是拿去跟羌人交易牛馬換皮毛藥材,還能再賺一筆。
“以往的鹽也都這成色”
趙宗昌看各家送來的鹽,“按慣例是一旬一交,今天因為第一鍋鹽,所以大家都特意送來一成,這也是個彩頭,這鹽都很好,甚至比平常的要好兩分。”
聽到他這樣說,懷玉這才相信,這鄣鹽確實質量一般,或者說此時的鹽大多一般。
“我記得我在長安的時候,用的鹽好像挺白,顆粒均勻,其色青白,粒大飽滿啊。”
“二郎說的當是長安勛貴官員們所用青鹽,這些鹽都是再提煉過的。就如我們鄣鹽,他們拿去重新加入水中化開,然后再過濾,再重新熬煮結鹽,這成本可不低,比咱們直接汲鹵煮鹽的成本還要高。
不是貴族士家官員豪強,誰吃的起這樣的鹽。”
“價格相差大嗎”
“當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