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原水澆地,麥子產量高,但在缺水塬上、山區,粟谷和高粱的產量反而比麥子高,平均畝產一石左右。”
武士棱這位司農卿也拿出他們司農寺所屬的幾塊地的數據來,“陛下,去年司農寺種的幾塊地,小麥平均畝產146斤,大麥152斤,高粱204斤,大豆177斤,谷子223斤。”
同樣的地,產量最高的是粟谷,然后是高粱,再是大豆,小麥反而是產量最低的,不過同樣的糧食,如今小麥和小米是食用最多的。
高粱這玩意雖產量高,但不太適合直接吃,除非是災荒時,否則一般要么釀酒,要么喂牲口做飼料的。
“玉米、土豆、紅薯呢,畝產能達到多少,就正常情況下種”
同樣的地,水肥不同,產量肯定也不同的,大田種植肯定跟試驗種植不同。
“陛下,臣以今年收的這玉米預計,大田里畝產當起碼有一百八十斤一畝,一畝當比小麥能多收三四十斤,但比高粱和谷子可能要少三四十斤。
而種紅薯,一畝則當能產一千五百斤左右,不過紅薯水份大,要是曬干就沒多少了,如果加工成紅薯粉,一千斤大約能出二百斤粉,一千五百斤則能出三百斤粉左右。”
“土豆的畝產要比紅薯的低,大約畝產千斤左右。”
懷玉說的這些是麥地谷地的種植產量,要是放到干旱缺水的塬上、山區,產量肯定也相應的會降低。
可哪怕山里、旱地只有三分之一產量,那豈不也能畝產百斤紅薯粉
“一畝紅薯能產一千五百斤,出紅薯粉三百斤”李世民對這個產量很驚訝,那不是相當于兩倍于麥子,比谷子都能多出七八十斤來一畝。
大唐的糧食畝產都不高,一是水利設施不足,其次就是缺肥,甚至缺牛少馬耕地不深。
要是放后世,水稻畝產千斤稀松平常的事,一些高產稻田甚至能畝產近兩千斤雜交稻,就算是麥子,畝產六七百斤,甚至八九百斤也都很正常。
紅薯、土豆,畝產更能達到五六千斤。
但在大唐不行,最好的水澆良田,精耕細作,還要補足肥,產量也很難超過三石一畝的單季。
三石一畝基本上成了天花頂,絕大多數是畝產一石左右。
甚至這田還得經常是輪作、休耕。
缺肥,地力不足,且灌溉不足。
許多大唐自耕農,一家人要種上百畝地,這放在后世,沒機械是不敢想象的,但放這時代,不多種點,收成根本不夠維持生活,廣種薄收,粗耕粗種。
長安諸衙門里,太仆寺權力不算大,但官吏們活的很滋潤,最關鍵就是太仆寺養有很多馬,他們有很多馬糞,每年這些馬糞賣出去,都是一大筆收益,靠著這馬糞的福利,太仆寺就過的比別的衙門滋潤。
唐人也不是不懂的用肥,只是這年代,肥太少,根本不夠。
“武家這院里溫室,伱們司農寺派官吏等過來守著,好好幫武懷玉照顧伺弄,也好好記錄、學習種植之法。”李世民當場做出指示。
“還有朕的御苑溫室,還有你們司農寺的園圃,也都趕緊種上這些玉米土豆紅薯,好好培育種子,也多教導一些農夫把頭,等明春,要種上更多。”
李世民都幻想起以后大唐的貧苦百姓,都能天天有紅薯土豆玉米餅子窩頭吃,再不用挨餓的盛世景象了。
“到時天下溫飽,不再饑荒,斗米二三錢,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興奮的揮舞著手臂,讓天下人都溫飽,那不就是太平盛世嗎
“武士棱、武懷玉,你們帶人在朕的麗正殿院里也建一個小溫室,種上這些玉米土豆紅薯,還有那些什么西紅杮豆角這些,朕想以后空閑之時,也能伺弄伺弄這些寶貝”
轉眼上架一個月了,也更新了一百多章。每天都會看大家的評論,認真的思考如何能夠寫出更好的內容來,謝謝大家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