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賢王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從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靈州治所,回樂城。
這里是塞上江南,公認掌控河套的鎖鑰,雖然大唐立國后,主動放棄了豐州、勝州等東套地區,暫避突厥鋒芒,可對西套的靈州,卻是不肯讓寸步。
從西漢始建靈州,到如今大唐貞觀,這里已有八百年歷史。
懷玉帶著幕僚登上青龍寺中高塔,全城盡收眼底。
這座青龍寺始建于隋開皇二十年,距今也有近三十年歷史了,見證了一個王朝的盛極而衰,也見證了一個新王朝的建立。
當年隋強盛之時,東西突厥都俯首稱臣,隋軍經常遠征塞外,將那不服的突厥可汗打的倉惶而逃,靈州也興盛無比,真正的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還有鹽川之利,邊市貿易之興。
黃河南岸的回樂城里修了青龍寺,而黃河北岸的靈武城中,則修了玄武觀。
隔黃河的兩座靈州城池,兩座寺觀。
武懷玉吟詩一首,引來眾幕僚、部屬們的稱贊不已。
有那沒讀過多少書的關中府兵詢問本地招募的幕僚,“回樂烽我們來時見過了,靈州還有座受降城”
靈州地本地人,沒有人不知道受降城的,不過受降城并不在靈州。
鹽州州兵兵曹韋溫,不愧是河東名門之后,立馬道,“武使君詩中受降城,當是借用漢受降城,代指靈州吧,
漢代時,烏維單于死,其子兒單于繼位,偏遇大雪,牲畜多饑寒凍死,匈奴部眾不安,左大都尉欲殺兒單于以降漢,遣使求派兵接應,于是漢朝遣公孫敖在朔方高闕關以北塞外筑受降城,駐兵以接應
武使君奉旨使持節鎮守鹽州,定然能平逆鎮虜,到時偽梁、突厥都肯定會有許多識時務者,反正請降”
讀書多的士族子弟就是不一樣,連拍馬屁都能拍的很有水平。
相比之下,牛見武卻只知道說臥槽,武公好厲害,出口成詩,牛逼。
出身鄉野的許二愣子也只會說,“吊”
牛見武等好奇的問,“那漢代筑成受降城沒,后來又怎么樣了”
懷玉答道,“公孫敖筑成受降城后,漢朝嫌受降城仍離匈奴太遠,遣大將趙破奴率兩萬余騎出朔方郡往漠北迎接左大都尉,
可惜事泄,左大都尉為兒單于所殺,匈奴發兵攻趙破奴,趙破奴反擊勝利向南退兵,但距受降城不遠處,被八萬匈奴騎兵所困,趙破奴被俘,其軍失軍帥恐返回被處置,遂皆降于匈奴。
兒單于乘勝攻漢受降城,但城堅兵勇,久攻不下,乃入邊境擄掠一番而歸。”
漢受降城為接應匈奴降將而筑,可最后卻搭上了自己兩萬多騎兵,后來成為一座孤懸塞外的孤城,被漢匈雙方反復爭奪占據,直到后來郅支單于西遷,以呼韓邪單于為首的匈奴率部重歸單于庭,匈奴內患平定,此后匈奴世代向漢稱臣,受降城才不再烽火不休。
歷史上,武則天以后,東突厥復國,對大唐侵襲不斷,唐朝派軍征討,結果大敗而歸,邊疆形勢危急,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改變戰術,趁突厥主力西移,在東套的黃河北岸修建了三座城堡,稱為三受降城,首尾相連,以絕突厥南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