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愿的這個戰略計劃很成功,為抵御突厥立了大功,后來張仁愿還因此入朝拜相。
這三受降城,就是在豐州、勝州一帶,也就是東套的前后套地區,距離靈州很遠。
與漢代的受降城也很遠,在其南面。
濤濤黃河川流而過,河面寬闊水流平緩,對岸的賀蘭山高高矗立,這山這河,共同開出了一片塞上江南。
從漢到唐,這里一直都是西北邊疆要地,利用黃河之水,也開墾灌溉了大量的屯田。
只要靈州不失,不僅長安是安全的,而且對塞外的游牧民族,也有很好的制約作用,進可攻退可守。
大唐正是牢牢占據了靈州、涼州二地,全能守住長安的北面安全,雖梁師都割據夏綏多年,但靈州延州不失,他就只能困在橫山北成不了氣候。
武懷玉來到靈州,城里城外轉了幾天,做著前往鹽州的準備,發現這里真的很熱鬧。
雖是邊疆前線,但比隴右那邊熱鬧的多。
靈州這座軍事重鎮,給百姓商販們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感,這里的黃河也有不錯的航運條件,帶動著鹽糧布匹牲畜等的貿易,十分興盛。
城外那阡陌相連的田地,也讓人驚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黃河在河套卻是灌溉出無數良田。
在這里,武懷玉甚至仿佛回到了渭北三原,渠道縱橫,田地平坦肥沃,田野里一個又一個的屯子村莊。
很難想象,這里居然就是大唐如今的邊疆最前沿,在去年這里甚至發生了數場大戰,李靖在此不遠的硤石跟突厥大軍從早上戰到天黑。
去年的這里一望無際的糧田上,到處縱橫奔馳著突厥人抄掠的人馬,甚至突厥人趕著牛馬啃著大唐百姓的莊稼。
現在這里看不出那些戰爭痕跡。
城外田里,百姓們忙著開始春耕,道路上商販趕著車馬販著貨物絡繹不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過春天,風沙也是真大。
這大風刮起來幾天幾夜停不了,漫天黃沙塵土,雖然此時的寧夏平原,生態要更好,但這風沙刮起來,也還是很驚人的。
這么好的地方,可惜卻是邊疆前線,突厥人時常來襲擾。
而就算如此,武懷玉也不是這的官員,他得去鹽州上任,相比這塞上江南,鹽州那才是不毛之地。
鹽州更多的是戈壁荒漠,還有鹽湖。
總共就兩個縣城。
靈州的糧,鹽州的鹽,塞北的牛羊,長安的絲綢布匹,在此匯聚。
靈州的城池很雄偉壯闊,也很高大堅固,突厥數次南侵,都只能望著高大的靈州城興嘆,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座城對大唐來說非常重要,重要到后來安史之亂,李隆基棄長安而逃,奔往成都,太子李亨卻在諸將擁護下來到這里,并在這里稱帝登基,遙遵李隆基為太上皇,在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帶領下,唐軍以靈州為大本營,一步步收復了關隴,奪回了天下,再造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