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處于長城之外,可知這里本不是適合農耕的地方。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古長城其實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防線,也是一個自然地理上的農牧分界線,因為長城基本上處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線上。
這條線,才是真正造就游牧與農耕的界線。
他是半濕潤和半干旱的分界線,也是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
年平均降雨量在四百毫米以下,干燥多風,只適合放牧,這也是為何從秦漢到如今隋唐,這里一直處于帝國邊疆,一直戰事不斷的根本所在。
擅于農耕的漢民族,在這里并不太適應。
所以就算秦漢等王朝興盛強大的時候,也不過是將游牧民擊敗征服,然后安置在邊地,讓他們放牧守邊。
但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往往這種臣服和羈縻政策,又能以真正控制住他們,一旦中央王朝衰弱或內亂時,邊地的游牧民就往往會叛亂造反。
所以歷來中原王朝的北疆邊界,其實就是這條降雨線,歷代長城,也基本上在這條線上。
雖然在這條線上,還有富庶的河套地區,可只要實力稍衰弱一些,都控制不住。
兩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卻難以相安無事,一直以來,草原上游牧民族都更驃悍一些,但相對落后些,抗災能力也更弱,所以當草原出現大旱、大雪等大災,就容易弱肉強食,引發戰爭,最后這部落戰爭,又往往容易演變成對中原的入侵劫掠。
隋修長城,也是為隔絕游牧民的騷擾。
五原城,便是長城上的重要關城堡壘,蘇烈他們不關于鹽,也不關心貿易,他們只關心打仗。
一群將領聚集一起,派出大量輕騎四出偵察,研究著如何把五原城拿下。
五原相距烏城,六十里,當朔方長城要沖。
沿著長城,還有不少古堡營寨烽火臺,他們考慮如何一一奪取收復。
不過武懷玉卻覺得他們多慮了。
以梁師都直接放棄烏白池和烏白城的情況來看,他們也不會去死守五原的,雖說這是長城要沖,可他們明顯沒有跟唐軍在鹽州對抗的膽量。
大概率,五原也不會有什么戰事的。
如今擺在武懷玉面前的,其實不是軍事上的對抗,梁師都明顯慫了,直接跟他玩堅壁清野,把人全都遷走,留給他一塊空地。
武懷玉收復鹽州,得面臨沒人的問題。
這是件壞事,倒也不全是壞事。
壞處是要恢復得需要時間,更缺人,好處則是留給他的是一張白紙,任他書畫,他可以更輕松方便的重新分配整個鹽州的格局、利益。
數天后。
武懷玉站在了長城要沖五原城的城樓上,一切如他預料的那樣,梁師都絲毫不想跟他打,直接撤,撤兵遷民,堅壁清野,直接退出了鹽州。
他們一路撤到了夏州長城以北,紅柳河一帶。
武懷玉給長安天子報捷,不費一兵一卒,成功收復鹽州,奪回兩縣四鹽池和三十六堡。
蘇烈成功與夏州都督段德操會師。
段德操帶著劉蘭成、劉旻,率夏州軍也收復了白于山以北,長城以南諸地,還把紅柳河西岸之地恢復,現在控制了長城內的寧朔縣,長城外紅柳河以西的長澤縣。
梁師都據守紅柳河下游的朔方城,并仍控制著橫山山脈東的銀綏之地。
但隨著武懷玉、段德操兩軍的進軍,其原本控制的白于山、長城一線防御,徹底的被撕開。
現在他東有黃河,北有沙漠,西南是唐軍控制的長城、白于山防線,他完全陷入了一個死地,特別是失去鹽夏長城防御后,已經徹底的暴露在唐軍面前。
主動的后撤,雖避免在外線跟唐軍戰斗,卻也讓他退無可退,喪失了戰略緩沖空間了。
大唐輕松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戰略勝利,優勢巨大。
靈州都督薛萬徹率軍北上,把宥州實控,這使的現在的武懷玉特別安全,北有宥州,替他擋著河套的郁射設,東有段德操,替他擋著朔方的梁師都,背后還靠著慶州的段駙馬。
武懷玉的鹽州現在都接觸不到敵人了。
靈州都督府的一名隨行參軍向懷玉建議,將士們閑著也是閑著,不如派出去圍剿之前附逆的那些叛羌逆胡。
這家伙迫不急待的又想捕奴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