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個債券挺新鮮,但聽的也像那么回事。
“具體說下這個債券。”李世民來了興趣。
其實剛才大家爭論許久,李世民是傾向于借錢的,直接向大戶加稅這明顯后患很大。
但借糧也不好借,因為大家覺得你就是有借無還的攤派。
“陛下,關鍵是這個債券要可以流通、轉讓,可以不計名,到期憑券便可兌換,按票面上所約定好的債、息兌付,并且要保證朝廷能夠到期后都能兌付。”
懷玉要來紙筆,把一張宣紙裁成許多巴掌大小的紙片,然后提筆在上面寫。
有千文、五百文、二百文、百文等幾種面額,還可以約定三年期兩年期一年期等,利息也從年息六分,到兩分不等。
最低的一年期利息僅有百分之二十,相比起公廨錢放貸年息至少百分之百,確實比較低。
但武懷玉告訴皇帝,這種債券,可以流通,就是朝廷不僅承諾到期付本還息,甚至沒到期的時候,也是可以用債券來抵充諸如代役錢、折庸錢等,可以用這錢在官倉購買糧、布等。
不強行攤派,而是讓官民自愿購買,比如買了一萬錢的債,可以是十張一千文的債券,也可以是一百張一百錢的債券,這些債券跟借條不同的是,不記名字,不管誰拿著這債券,到時朝廷都是憑票兌換。
當然,沒到期的時候,你也可以流通,比如拿去買官倉的物資,或折抵稅役錢等,沒到期,也可以按其面額和實際已有的利息兌換。
只要朝廷能想辦法保證這債券的信用,那么這能成為一種理財產品,對于一些手里有些閑錢但又不多的百姓商人來說,買點債券那也是有利息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放貸收息,放貸也得有實力才能保證本金不受損。
李世民拿著那一張張紙片,“為何要弄成不同的面額,甚至不同的期限呢”
“也可以都弄成一種面額,一種期限、利息的,這倒不重要,只弄一種能減少些成本,但弄不同的債券,自然也有其便利性。”
那幾張紙片,從皇帝手里又傳到了七位宰相手里,宰相們看后又傳到民部尚書戴胄、吏部侍郎楊師道、刑部尚書李靖他們手里,
轉了一圈,大家都對這小紙片很驚嘆,畢竟朝廷因戰爭、災害等原因向民間借錢是常有的事,有的打借條,有的借條都不打,但要說弄出債券來,這還是頭回。
無記名債券,有個防偽造的問題,當然真要弄其實想偽造也不容易。
“這張紙,就是一千文錢”魏征拿著一張寫著一千文的宣紙片問懷玉。
懷玉笑笑,“這張是三年期,年息六分,三年總息一千八百錢,所以三年到期后,這張紙,實際值兩千八百錢。”
魏征吸了口氣,兩千八百錢,要是銅錢,那得十七斤多重,可現在卻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哪怕是兩千八百錢的絹,也足十四匹,一匹十二兩重,那也十來斤。
魏征看著這薄紙片,總感覺有些不對勁,可一時又說不上來。
他有種強烈的感覺,這東西不能弄,會出事的。
畢竟就算以前朝廷鑄大泉、重金,也頂多是以一當十,當二十,可也還是銅錢,這一張紙寫上字蓋上章弄點防偽記號,結果就值兩千八百錢
而一張百文錢的債券,幾乎同樣大小,卻只值二百八十錢
“陛下,臣以為向民間借債不可為,以紙為券當錢用,更不可為,”魏征堅決反對。
“魏相,那你覺得朝廷要如何賑災濟民,如何渡過眼前難關”
“請圣人出內帑錢,再讓貴族帶頭捐獻,百官也捐出一些俸祿來,共渡時艱。”
魏征這話讓李世民嘆氣,皇帝出錢,貴族出錢,百官捐俸祿,說的好聽,可這根本不現實。
“陛下,這只是一張債券,朝廷向民間借債暫渡難關,以后再償還本息,這有何不妥呢
這雖是張紙,但并不是紙錢,他只是一張不記名的憑據而已,魏征根本用不著這么害怕它。”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