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什么沒人看,反而都跑去看價值相對較低的秋山勁松了
看李定安目露狐疑,高勝東湊了過來,壓低了聲音“鄭總請人鑒定過,是贗品,圈里基本都知道他也是在這幅畫上栽的跟頭”
栽過跟頭
“多少”
高勝東沒說話,比了四根手指頭。
好家伙,四千萬
李定安一下就來了興趣看鄭總這些藏品,不敢說花了上億,但至少五六千萬是有的,所以他肯定有一定的經驗和眼力。
但最終,在這幅畫上栽了大跟頭,為彌補虧空,不得不清倉大甩賣
說什么也要看看
李定安順手掏出放大鏡,走了過去。
起先,高勝東和舒靜好也陪著他一起來,但看了幾眼,委實看不出什么,就只好退到旁邊等。
而李定安卻是一眼不眨,看了快十分鐘才直起腰。
唏怎么說呢
乍一看,還真就看不出區別,無論是畫風、形象、意境,都明顯帶有王時敏的風格。而且不論是王時敏本人的印章,還是同為“四王”的王鑒、王原祁、王翚等人監賞過的印章,看著都好像沒問題。
給一般的收藏家,更或是內行來看,肯定會當成王時敏的真跡,所以不能怪鄭總栽跟頭。
李定安也是琢磨了一陣,靈機一動,想起了從系統中學過的“折畫”,才看出了一點不同。
先看畫工,筆法圓潤,線條簡約。
再看畫風,清麗工秀,生機勃然。
再看整體形象與意境這幅更接近于寫實,少于變化,而且有的地方過于刻露,構圖略感壅塞。
說直白點,就是有意炫技,但炫的過多了。
而這些,都與王時敏的作品特點相悖逆。他雖擅仿元四家,但畫風更接近董其昌,重文氣寫意,富于變化。
特別是樹,畫中的樹清奇秀挺,而王時敏的樹卻雄渾綿密,所以說,有點背道而馳的感覺。
而且題詩也不對,雖然很像王時敏的筆跡,但稍顯生硬,高手只要多看幾眼,就能看出模仿的痕跡。
但反過來再說,這幅畫用筆還是有幾分王時敏的真昧的,而且氣勢雄厚,生機勃發,既便是仿的,也肯定不是籍籍無名之輩。
反正讓李定安來看,這幅畫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比王時敏,乃至黃公望的作品也差不了多少。
當然,他說了肯定不算。
就比如民國,技法意境與齊白石、張大千可比肩的畫家不在少數,但大多都泯然眾人。又比如同為“明四家”的沈周,他的作品成交價比起三位同行,減了一個零不說,還得再攔腰砍一刀。
所以,得市場說了算
基本上也就只能看到這里,要說代筆的是誰,李定安還真就看不出來。
他想了想“高師兄,如果單獨買這幅畫,大概多少錢”
“有人出過五十萬,但鄭總沒賣,說是最少一百萬”
一百萬如果憑直覺,應該不止
要不要讓系統鑒定一下,說不定就是哪位名家仿的
就比如張大千,仿王時敏的畫也不是一幅兩幅
純粹抱著碰運氣的心態,李定安打開了系統。
手剛搭上去,他猝然一頓。
物品富春山大嶺圖。
年代康熙十二年。
作者王翚。
備注王翚仿王時敏仿黃公望之作
看到那一串的“仿”,李定安的眉頭輕輕一皺,再看最下面的價格2600萬
扯什么淡
再翻一番怎么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