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學生還配助理
清代四王皆擅仿古,但要論誰水平最高,當屬王翚。
后世評價他“仿誰像誰”,就連張大千也說過“仿古無人出王石谷之右者”。
再論藝術價值,他的作品和王時敏、王鑒不相上下,成集的畫冊曾拍出過上億的天價,單幅作品也均拍出過幾千萬的價格,而且全是仿的前代名家之作。
反倒是他自己創作的作品,價格要稍低一些。
而眼前這一幅也是仿的,也正因為他仿的是王時敏仿黃公望的作品,所以價格才高。
再看創做時間,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王翚四十歲,正值盛年,也正是創作水平最高的時候。
而恰好,這一幅是他最具代表的“秋林賦詩山水”,不敢說是巔峰之作,但稱一句鼎盛時期的佳作完全沒問題,相對而言價格又要高一些。
所以系統估價兩千六百萬,還是比較中肯的。
李定安之所以說還能翻一番,是上面的印和題跋。
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的印和題詩就不說了,每多一位名家鑒賞后留字留印,畫的價格就會漲一到兩成,這是藝術品市場公認的常識。
關鍵的是,除了這三位之外,還有兩枚印,四句詩。
一枚是恭勤不倦,印章之下有兩句詩金秋富佳日,勁柏葆長年。
上午才見過,這字跡印象不要太深刻蓋章狂魔乾隆。
另一枚是睿鑒,同樣有兩句詩暮從秋山下,山岳隨人歸。
印他沒印像,仔細再看字,稍微有那么一絲眼熟。問題是,不論是印,還是題跋,位置都比乾隆的高那么一點點
換種說法除非是乾隆之前的皇帝親筆所留,不然絕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那會是誰
稍一思索,李定安就有了答案順治沒這愛好,所以不大可能。雍正也不好這個,而且康熙的謚號中有“文武睿哲”這個詞,所以他也絕不可能用“睿鑒”的印章,所以,就剩被乾隆奉為一生之偶像的康熙了。
畫既然是真的,那題跋和印呢
要是有問題,系統早就指出來了
所以,這可是兩代皇帝鑒賞過,且留下墨寶的珍品,這幅畫絕對出自清朝內廷之皇室宮藏。
要是值不了五千萬,李定安敢把畫給吃了
哈哈,又賺了
徐徐的吐了一口氣,他指了指兩枚印鑒“高師兄,當時請專家鑒定,看到這里,又是怎么說的”
“這兩枚印都找不到出處,專家就稱是仿畫之人臆造的所以又說乾隆的字也是仿的,不過仿的極真”
明白了內行看東西,哪怕九十九處沒問題,只要有一處找不到來歷,就絕不會下定論。何況這畫不止一處不對畫風不對,畫工也不對,意境更是與王時敏背道而馳,當然就成“看不準”了。
再加上這枚找不到出處的印鑒,以及又莫明其妙的冒出來一個睿鑒,而且比乾隆的位置更高,就更顯的不倫不類,自然而然的,這幅畫就成了贗品。
也因此,就壓根沒人往“是不是名家仿的王時敏”這一點上想過,甚至是這會兒李定安拿著這畫說是王翚畫的,十有八九會惹來幾句“神經病”
其實要是下點功夫,還是能找到出處的。睿鑒不敢說,但恭勤不倦絕對有相關記載,資料就在故宮里,他前兩天還見過。
不過不怎么好查滿文的
稍頓了頓,他又問“鄭總請的是哪里的專家”
“是華夏書畫院的程院長”
“這可是好幾千萬的東西”李定安眉頭一皺“沒請國博和故宮的研究員,或是請吳教授他們看一看”
高勝東一臉驚恐你當這些人是大白菜,想請就能請的動
一看他這副模樣,李定安就知道自個想的太簡單了。
這么說吧,高勝東怎么也是吳湘的親傳弟子加左膀右臂要是這么容易請動吳湘,他能賠幾百萬
他悻悻的抽了一下鼻子“再看看其它的”
“行”
高勝東點頭,在前面給他領路,李定安剛要跟上,又覺腰里一緊。
舒靜好又拽住了他的衣角,還不時的拿嘴往旁邊努。
好家伙,這會兒又不迷糊了
李定安瞪了她一眼你給我悄悄的
舒靜好用力一點頭,一瞬間,兩只大眼睛里冒出了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