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還好,因為這東西確實能用來澆花,也能用來洗澡,而且隋唐時就有瓷質的花灑噴頭,所以也不能絕對的說誰對誰錯。
問題是,清單上還詳細的給出了出產地和年代,分明是清代jdz,但李定安卻說,這東西是宋代邢窯的
而且他只是隨意的看了一眼,就敢這么肯定,這就很讓人驚悚了。
葛老師也很是驚訝,他本能的瞇起了眼,看了看大屏上的照片沒錯啊,怎么看,都像是定窯
按他的判斷,這應該是明代定窯的東西,反正絕非出自清代jdz。所以,專家肯定是鑒定錯了,也因此他才特地挑了這一件,想試試李定安的成色。
但按李定安的說法,不止是專家錯了,連他也看錯了
“你們這個學生有點厲害啊”
驚詫著,他又小聲問“張教授,我怎么看著像定窯伱看呢,邢窯還是定窯”
我看著也像定窯
心里這樣想,但張教授沒敢講出來,只是搖了搖頭“不好說”
葛老師一個后仰有你這樣當教授的,盡說車轱轆話
張教授哭笑不得,小聲解釋“你教的就是漢唐考古,難道不知道定窯和邢窯一脈相承,兩家用的是同樣的燒制工藝雖然說有一些區別,但在這一件東西上并沒有太多的體現。”
“對啊,我也是這么覺著”葛老師深以為然,“但你們系那學生,就敢肯定這是邢窯”
他就不是正常人
心理這樣想,張教授順口敷衍“他可能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吧”
“倒是有可能那年代呢,他怎么斷定的”
“不知道,但在我看來,年代更不好判斷。因為從宋到明,定窯一直都在燒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工藝與特點雖有變化,但不是很明顯。所以,要想有清晰的判定,肯定得仔細看,也說不定得用其它的方法”
葛老師斜著眼珠用儀器就用儀器,還“其它的方法”
也不只是他和張教授不太確定,只要是稍懂點瓷器的老師和學生,都有類似的想法李定安給出的結論,等于將原先的鑒定結果直接推翻了。
那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葛老師瞅了一會兒,還是沒瞅出個所以然,索性直接問“李定安,你說這是宋代邢窯為什么不可能是同時期或之后的定窯”
定窯
別說,確實容易搞混
李定安想了想“主要是燒制方法有差別,導致外觀有細微的區別兩者都用的是覆燒法,也都用的是化妝土的上色技術,但邢窯用的是匣體燒瓷法,定窯用的則是無匣裸燒。
正因為多扣或少扣了個匣子,導致兩者的爐溫相差幾百度,所以從釉藥學角度來講,邢窯是低溫釉,定窯是半高溫釉。也因此,兩者的釉質出現了區別,最直觀的,就是色差
因為溫度不夠,邢窯的瓷器在強光下會微閃青灰或淡黃,所以歷史上又稱之為“類青”、類雪,但定窯不同,它就是純正的白”
稍一頓,他又轉過頭“這位師兄,手電和放大鏡能不能借一下”
“當然可以”
正聽的入神的博士生遞上了工具,李定安先打開手電照到了釉面上,又把放大鏡湊到近處。
剛開始不是太清楚,李定安調整了好幾次角度,瓷釉表面才閃現出一層細微的淺黃色。
一剎那,葛老師愣了,張教授也愣了,包括陶瓷系的學生也愣了。
他們盯著大屏,全都傻愣愣的張著嘴。
不是在驚訝李定安懂的多,因為他說的這些只是基礎性的知識,懂瓷器的都懂。
問題是,在場這么多教授和研究生,誰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發現這樣的區別
一般的情況下,不但要借用儀器,而且還得是專業的光學儀器。不看就連李定安也調整了好幾次才找準角度
所以說,李同學這眼力,委實是厲害了不佩服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