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賬單,又掃了碼,兩個人正要起身,旁邊的一桌又坐下來了兩個男子。
一位三十來歲,一位五十出頭,都挺精神,一位空著手,一位拎著包,胳膊底下還夾著一支長一尺余,方圓也就四五公分的長盒。
盒子上印著“夏季文物博覽會”的字樣,一看就是從展覽會買的物件。
這里離大柳樹會場還不到兩公里,砂鍋居也是京城有名的老字號,游客和藏友逛完展覽會再到這里吃飯,很正常。
關鍵是兩人的對話“史老師,您給看一眼,實在不行我就退了”
年輕的那位說著話,把東西放在了餐桌上。
年長的看了一眼盒子“趙總,之前找人看過吧”
“不瞞你,昨天才看過你肯定也認識潘家園的關德海老師”
一聽退貨,又聽到關德海,李定安頓時來了興趣,邁出去的腿又收了回來,還示意了下于徽音,意思是稍聽一聽。
兩個人又坐了下來。
“關老師怎么說的”
“說是看不準”
玩古董的都懂意思就是東西有問題。
史老師點點頭,又順手打開了盒子。
李定安也偏著頭,心中還想關德海怎么也是上過鑒寶節目的專家,至少在京城地界,在字畫圈還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及權威性。他看過的東西,一般不會出錯。
暗暗念叨,東西也被拿了出來,外面還套著一只布袋。李定安也以為是字畫,但取開袋子,卻是一柄骨扇。
顧名思議,就有只有扇骨,而無絹本或是紙類字畫的扇面,而其中的上品大多是用象牙、犀角、玳瑁、象骨等雕成,所以得名。
不論哪個朝代,這些東西都不是一般的貴,所以大多數的骨扇還是以牛角、牛骨,更或竹片,木片為材料。
內容不一,大致還是逃不過字和畫,工藝多種多樣,有的畫、有的雕,也有的涂漆灑金。包括刻的也分好幾種。有的半空半刻,有的全身縷空,也有的只刻不鏤,而眼前這一柄就是最后一種只刻不鏤,而且上了色,所以更接近于“畫”,表現形式也更顯豐富一些,
再看質地,兩側大板用的是棕竹,內中小骨則是烏木,在所有木制類的骨扇中屬于中上,也就比檀木、沉香的差一點。
有點輕薄,看著也有些年頭,史老師沒敢“撒”,而是輕輕的展開。再看扇面一尊怪石,左右兩邊各站著一只鳥,一邊是孔雀,正展著屏,另一邊是一只七彩錦雞。怪石一旁長著一株白梅樹,花開的正艷。
別說,刀工挺細致,兩只鳥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怪石也挺有特色,如猛虎臥地,盡顯崢嶸。
還有那株梅樹,郁郁芊芊,生機盎然。
再看木質,大板黑中帶褐,星點斑駁,內夾黑絲紋路,很是細密,扇骨又黑又亮,光可鑒人,可見用的都是上好的棕竹的烏木。
看著也足夠老,至少不像是后做舊的東西。
唯一有點奇怪的是,畫風過于細膩,過于形似,立體感也過于強了點。
要知道,即便是國畫中偏向于寫實的工筆畫,也是先講究“神似”、“靈動”以及“氣韻”,接下來才是“嚴謹精致,細膩逼真”。
只是逼真,而非一模一樣。
但這幅畫不是,雖然也有國畫的風格,但更多的要偏向于歐州油畫的表現特點,過于注重真實感和自然。
再仔細看,大部分的畫法,還真就應用的油畫的技法,主要突出“光和色”,并依靠“線條的真實感”來表達作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