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辯認筆跡本就是書畫鑒定師的基本功之一,所以就憑這一點,丁立成就敢肯定,這是楊慎手書無疑。
怕有萬一,他仔仔細細的對比好幾遍,足足五六分鐘才直起了腰,又悵然一嘆“就是楊慎的壺”
聲音不小,眨眼間就“呼啦啦”的圍上一了一大堆。
馬獻明也有點興奮“講一講”
“看字跡就行”
丁立成格外篤定,點亮手機屏幕,“看,是不是一模一樣”
有人伸著脖子瞅了瞅,“楊慎的真跡”
“對,舉世只有四件石馬泉詩是行楷、禹碑考證是行書,題蘇軾瀟湘竹石圖也是行楷,唯獨這幅新都八陣圖記是正楷,最具有對比性”
“再仔細看除了第一句的登、科、歲,以及最后一句的金、老、翁,剩下的,凡壺身上的字,碑文中都有”
丁立成的手指指著石碑上的字,圍觀的人一字一頓,做著對比登科之歲,于今三倍,一事無成,七十從軍金馬老翁。
確實像丁立成所說,二十個字,石碑中足有十六個。
字體雖然不一樣,兩者的書寫方法、起筆落筆、筆劃運行軌跡沒什么區別。再看字跡,不敢說一模一樣,至少七八分相似。
再結合“明中期”的檢測結果,答案毋庸置疑就是楊慎手書。
明朝三大才子,以及那么多的“家”,這東西的價格也絕對低不了,說不定就能上千萬。
想到這里,之前跟著李定安的那幾位何止是后悔,都恨不得拿頭撞墻李定安讓他們付錢的時候,為什么要搖頭。
越想心里越是不平衡,有人酸溜溜的來了一句“既然楊慎的字這么好認,之前怎么沒有人發現”
“對啊,藏友和游客就不說了,那海選的專家呢”
好認
丁立成都被氣笑了“難道是我剛才說的不夠清楚楊慎的作品舉世只有四件,而且全部收藏在文博部門,民間就沒有他的作品流通,這意味著什么說明壓根就沒人研究他的作品
一是沒有資料和參照物,想研究也沒東西可研究,二是研究了也沒用至少古玩界和鑒定界的專家們不會白廢這個功夫,一輩子都碰不到他的作品,研究他干嘛
你們覺得我看得快,是因為我以果推因知道這是楊慎真跡的前提,再找他的作品做對比,當然就快不信你們去問問,誰要說認識楊慎的字寫什么樣,我叫他爹”
“話這么大,你誰啊你”
“故宮字畫組組長丁立成”
“我去故宮”
“故宮怎么了,才是組長,我還以為你是院長”
“不懂別瞎說”旁邊的捅了他一把,“丁老師在全國字畫品類鑒定專家中,排名最少在前十”
我靠
這位立馬不敢吱聲了,下意識的往外縮了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