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安壓低了聲音,“一直擺在廟里,這兩年才流出來。”
崔立愣了愣,驟然泄氣除了青海和xz,現在哪里還有密宗廟
換句話說和滿清皇室沒一毛錢的關系
看出李定安可能有事,他沒敢耽擱“李老師,能不能幫我看看這一件”
李定安點點頭,跟著他到了另一座立架前一尊琺瑯彩的蓮座,高有十五六公分,底座直徑近有五厘米,上嵌八角如意寶珠。各繪有彩絲、金寶、紅穗、花鈴、瓔珞、吉祥結等紋飾。
輪王七寶之一,神珠寶。
瓷胎細薄,瓷質很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畫工也很精致,具有典型的乾隆時期“精密繁復、雍榮華貴”的風格。
再看底釉不青不黃,釉面光滑,潔凈無疵。
牛毛紋也很細密,再稍換個角度,蛤蜊光一圈連著一圈。
看著挺真,李定安卻皺起了眉頭。
就是在照片里看到這東西,他才決定和崔立來看一看。但不知道是拍照時的角度不對,更或是光線不足,他總感覺實物比照片里的要白的多。
特別是底釉,也就是沒上彩的地方,幾乎看不到一點的雜色。
彩瓷底胚當然是以白為尊,特別是琺瑯彩,瓷胎越白,雜質就越少,二次復燒時與彩料產生反應而導致圖案變色的機率就越低。
但在古代,既便白瓷工藝最為完善的乾隆朝,也不可能把瓷土中的所有雜質除凈,底胚也只是近于“蛋白青”的程度。
乍一看,近似于純白,但如果映著光,就能看到隱隱的乳青和乳黃,有如煮熟的雞蛋,蛋白里包著蛋黃,顏色又透到了表面。
所以,凡記錄瓷器的典籍,既便再白,也只敢說“潔凈無疵”,而不敢說“純白無瑕”。
當然,現在肯定能做到,也別說現代,民國袁世凱時期就已開始利用化學原料漂白瓷泥,所以洪憲粉彩才那么白
嗯,漂白
李定安稍一頓,湊近聞了一下。
沒什么味
但為這么一件東西,浪費一點積分,又感覺劃不來
想了想,他捅捅崔立“信不信我”
崔立一臉迷茫“當然信”
要不信,我還能想方設法的把你弄這兒來
“信我就舔一舔”
“啥”
“舔一舔,我懷疑這玩意是新的”
崔立愣了好一會兒。
他雖然主攻字畫,但瓷器也非門外漢,多少研究過一點。
仿瓷的方法就那么幾種藥水泡、茶水煮、油脂擦、米糠磨但看這一件,哪具都不像
但李定安都說了,無非就是一口而已
他瞅瞅攝像頭,飛快的湊近,舌頭“嗖”的一伸,又縮了回來。
李定安滿臉期待“什么味”
崔立咂摸著“有點苦,有點咸”
“咸了就對了”
“李老師,這東西是大喇嘛做法用的,經常拿在手里搖,沾點汗很正常吧”
“別打岔,再嘗嘗,還有沒有”
“嗯,還有點臭”
“哈哈臭就更對了,這是高白泥”
“什么”
崔立瞪大了眼睛,反應了好一會,“瓷胚里加了漂白劑”
李定安重重一點頭。
瓷土想要增白,除了去除雜質,無非就是加漂白劑。但在以前,包括九十年代,因為工藝不過關,劑量不好掌握,好多瓷碗用久了都能聞到一絲臭味。
這是漂白劑放多了,里面的氯氣沒有中和完,在慢慢揮發。
這件東西放的夠久,估計揮發完了。但氯氣滲出釉層后,會在表面形成氯酸鹽,所以能嘗到臭味和苦味,以及鹽味。
百分九十九點九,民國時的東西,最早早不過洪憲。
再看價格一百二十萬。
別說民國,既然是同、光時期的宮廷琺瑯瓷,都賣不了這么多
崔立頓時就泄了氣“走眼了”
“也不算走眼的太厲害民國還是有的”
回了一句,他也嘆了一口氣嚴格來說,他也走眼了。
照片里怎么看,怎么都覺得沒問題,但哪知道實物這么白
“一件東西,沒必要糾結”李定安又拍了拍崔立的肩膀,“看其它的吧”
“謝謝李老師”
要不是李定安,他說不定就栽了。